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讨

厉娥

——以甘肃河西地区发展为例

厉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大会明确提出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平等交换和资源均衡配置,这就要求形成城乡发展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要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推动我国城镇化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供给市场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因素成为甘肃河西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发挥功能作用,通过寻求和探索适合甘肃河西地区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近几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构建和创新了“学校、公司+农户”模式和“联合办学”模式,但这些模式倾向于城市化的职业培养模式。甘肃河西地区地域狭长,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了供给数量和质量与实际脱节,迫切需要探索以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导向为依托、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模式,确定适合河西地区资源建设和职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实施方案。河西地区由于历史沉淀、现实条件、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需要的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过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农民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将真实任务的实现最终深化为知识技能、岗位技能和就业技能。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将教学与工作、生产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通过这一过程的良性循环,把市场需求与所授专业紧密结合,是均衡教育资源,提高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的有力形式和模式。

三、面向市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型模式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靠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持,并形成了政府出资办学的主要模式,从而淡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不利于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换、我国职业教育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地方政府应该主动退出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统筹协调、政策服务的作用,把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能发挥出来,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主要成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学服务型职业教育就是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最紧密、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通过服务的途径,实现教育机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互融互通,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协调性、服务性。

四、确立以“项目导向、教学与生产相融合的服务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项目导向、教学与生产相融合的服务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鉴于甘肃河西地区思想的保守性、条件的有限性、区域的局限性、资源的不均衡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仅存在一种模式或几种模式都是不够的,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开展学历培训、学分制培训、分阶段分季节培训,以及岗前、岗后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相结合的机动、灵活、多方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运用项目导向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服务型模式,把职业教育的工作做到实处,充分发挥和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建设的重要作用,更要把它作为改变农村现状、推动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为农村群众谋利益的有效武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传递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党更加关注民生和就业工作,更加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论从哪一个方面讲,职业教育都是最贴近产业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培训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对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使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充满了信心,我们深信,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将迈出越来越大的步伐,使身处偏远地区的我们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光明网[EB],2005,(11)。

[2]马树超《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思考》的专题报告[R].2009,(08)。

[3]霍玉敏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01),132—133。

[4]刘维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