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脑梗死52例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进展性脑梗死52例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雷宇新

(晋中市中医院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52例进展性脑梗死、6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病例,比较两组在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有无感染发热、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方面的差异。结果:进展组有糖尿病史、存在颈动脉斑块、合并感染发热者比例高于对照组,进展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测定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史、合并颈动脉斑块、合并感染发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可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115-02

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cerebralinfarction,PCI)是指发病6小时-1周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经临床治疗后仍进行性加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1]。它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类型,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本文对52例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以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早期预测脑梗死患者进展风险,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CI患者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证实。发病后经常规治疗神经功能缺失进行性加重,并经头颅CT检查除外梗死后出血。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脑梗死60例做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

1.2方法

对两组病例在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有无感染发热、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以及入院后化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进展组患者有糖尿病史、合并感染发热者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进展组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入院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测定,进展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血糖、同型半胱氨酸、LDL-C、TG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糖对缺血脑组织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可能与缺血区脑组织乳酸堆积和细胞内酸中毒有关。酸中毒通过增强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自由基形成、干扰细胞内信号转导和激活核酸内切酶等途径加重缺血性损伤。高血糖尚具有加重脑水肿形成和破坏血脑屏障,降低脑血流作用。长期糖尿病史使脑血管出现弥漫性损害,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脉弹性降低,同时高血糖容易合并纤维蛋白原、血粘度升高,脂代谢紊乱等,均可影响脑灌注,使病情加重。研究显示糖尿病为P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糖水平在PCI组和非PC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两组患者均存在血糖水平的急性应激性增高有关[2]。本组资料也有相同发现。

本组资料提示进展组合并感染发热比例高于对照组。体温每升高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对危险度增高8.2倍[3]。感染使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多,并释放炎性因子,损害或影响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增加血小板的凝聚功能[4]。感染后体温升高可以影响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存活,使梗死体积扩大,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本组资料显示进展组合并感染发热比例高于对照组。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最常见和重要的病理机制,颈动脉硬化斑块为脑梗死危险性预测的重要指标。血浆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单体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可反映体内有血栓形成及纤溶发生。Fib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及止血所必需的成分,其异常升高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沉积于血管壁,使血液黏滞性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流动性降低,引起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资料显示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Fib及D-二聚体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浆Fib及D-二聚体较健康对照组也有明显升高[5]。同时,Fib及D-二聚体做为急时相反应物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6]。本组也有相同发现,提示三者相互影响,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可预测脑梗死进展风险。

血清高水平Hcy可以促进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也可加剧斑块局部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结构和功能趋向不稳定。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7]。但本组资料没有发现两组Hcy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住院前风险因素干预治疗有一定关系。

综上,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通过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测定、D二聚体测定、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是否合并感染发热来预测疾病进展,对以上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2]孙奉辉,胡文立.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1):61-63.

[3]CastellanosM,CastilloJ,GarciaMM,eta1.Inflammation-mediateddamageinprogressinglacunarinfarctions:apotentialtherapeutictarget[J].Stroke,2002,33(4):982-987.

[4]ZellerJA,LenzA,EschenfelderCC,eta1.Platelet-leukocyteinteractionandplateletactivationinacutestrokewithandwithoutprecedinginfection[J].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andvascularbiology,2005,25(7):1519-1523.

[5]胡仁平,陈奕农.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74-175.

[6]肖文,李仓霞,薛海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3):266-268.

[7]关坚红,余仲苟,马玉姗.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