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阳明经腧穴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针灸阳明经腧穴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

邓庆庆

灵山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5354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针灸阳明经腧穴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纳入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针灸阳明经腧穴治疗,比较分析针灸阳明经腧穴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明显好于对照组的65.71%(P<0.05);实验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幅度要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常规针灸治疗相比,针灸阳明经腧穴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可获得更加显著的疗效,增加神经传导速度。

【关键词】针灸;阳明经腧穴;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在下肢表现尤为突出,常伴有疼痛、针刺感、蚁行感等异样感[1]。严重者可出现溃疡、肌肉萎缩、关节病等症状,有极高的致残率[2]。西医治疗以改善病变部位血供及微循环,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但治疗效果不确切。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属于“痹证”“消渴”“痿证”范畴,以阴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应遵循“标本兼治”治疗原则[3]。本次研究着重分析针灸阳明经腧穴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在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纳入患者35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在46—71岁之间,平均年龄(60.13±7.90)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53±2.32)年;实验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60.63±7.98)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83±2.62)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根据患病类型及血糖水平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饮食,保持适当锻炼,控制血糖水平在空腹8.0mmol/L,餐后2h为10.0mmol/L。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患者取坐位,穴位周围常规消毒,使用华佗牌毫针(0.35×40mm),取腰部夹脊穴、髀关穴、伏兔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垂直进针,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期间每10min每个穴位提捻行针一次,足三里、三阴交2穴用补法,其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观察4个疗程。

1.2.2实验组采用针灸阳明经腧穴治疗。①针刺操作患者取坐位,穴位周围常规消毒,使用华佗牌毫针(0.35×40mm),在患侧依阳明经经脉循行取穴,依次为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丰隆穴、下巨虚穴、解溪穴、内庭穴。垂直进针(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期间每10min每个穴位提捻行针一次。每天1次,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观察4个疗程。②温灸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分2组取穴,第1组为足三里、丰隆、解溪穴;第2组为上巨虚、下巨虚、内庭穴。艾条点燃,吹至火红状后垂直悬于第一组腧穴部位,距皮肤约1.5—3.0cm位置(以温热而不灼痛为宜)。每穴灸10min,以皮肤呈现红晕为准,可用手指在施灸部位感觉热度,调整艾灸与皮肤距离,防止因糖尿病患者对热刺激不敏感而发生烫伤。第2天采用同样方法对第2组穴位施灸,此后交替进行,连续治疗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观察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4]

1.3.1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情况。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神经传导速度没有改变。总有效率=1-无效率。

1.3.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变化情况。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和(%)表示,对应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1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23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5.71%。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X2=5.185,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有增加,但实验组的增加幅度要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中医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为“消渴”“痿证”范畴,是因日久消渴、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气血不行所致,以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发生障碍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气血涩滞、久病入络,致使络虚不荣则麻则痛。《兰室密藏》云:“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而不敢动……乃气不行”[5]。治疗原则应以益气补血、化瘀通络、由表及里、标本兼治为要。

本次研究依据中医理论“治痿独取阳明”之要略,采用针灸阳明经腧穴,取足阳明经腧穴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解溪、内庭等,以针刺与温灸同时运用,达到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功效,提升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明显好于对照组的65.71%;实验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幅度要明显大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与前人报道均对相似性[4-5]。综上,与常规针灸治疗相比较,治疗效果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周秀丽.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4):69-70.

[2]陈丽兰,伊娜,李慧枝.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40例[J].广东医学,2013,34(10):1615-1617.

[3]陈丽,梁凤霞,陈瑞,等."标本配穴"针灸结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4):178-181.

[4]陈丹,於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0):39-42.

[5]周秀丽.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3(2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