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在外伤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 1

当归在外伤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尹新生

尹新生(湖南省常宁市中医院421500)

当归为补血活血要药,性温味辛甘微苦,归肝、心脾经,主要功能为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当归头止血而上行,指破血而下行,身养血而中守,全活血而不定”。主治血虚,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肿疽毒等。《景岳全书》[1]曰:“气轻味重,可升可降,阴中有阳,其味甘而重,故未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动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当归有补血之能,活血之妙,调经之功,润便之效。骨伤科疾病血瘀、气血两虚居多,长期卧床又多便秘。因此,当归在骨伤科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外伤性骨折是骨折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多因外来暴力所致,可按初、中、后三期进行治疗。

初期:骨折后由于骨断筋伤,脉络受阻,恶血留内,气血凝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骨髓、骨膜和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离经之血外溢皮肤,组织之间出现炎症肿胀,正是“气伤痛,形伤肿”。受伤4-5小时后,出血开始凝结,由于骨折端的血液循环被阻断,筋骨脉络损伤,血离络脉,瘀积不散,气滞血瘀,经络受阻,出现部分骨细胞坏死。《百病辨汇录》云:“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气能统血,气随血耗,当归具有消散疏通气血结滞的作用。如严重创伤开放性骨折,失血较多,常重用当归、黄芪补血养血、益气升阳,托毒生肌消炎;多发性骨盆骨折病人失血较多,常伴大便秘结,首先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收功,可见初期的治疗原则应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故重用当归尾酒炒,以达到治伤扶正,血行瘀散的目的。全身各个部位损伤均可重用之。

中期:经过初期的治疗,疼痛减轻,肿胀消退,瘀血基本消散,筋骨赖气血和肝肾之精气得以痛充养,瘀化之后,自当养血,补肝肾,促使断端生长接续。但肿虽退,而内留之余瘀未必尽化,如骤进滋补,必有留瘀之弊,续予攻瘀,又恐伤正,而当归能使骨折的筋骨得到气血的温煦濡养,亦可形成骨痂,余瘀已尽,而且能得到及时的修复。宜首选土炒全当归投之,活血补血,疏通经络,祛瘀生新,舒筋活络,接骨续筋。促使骨外膜内层细胞增多,产生骨样组织,并形成新生骨。新生骨能紧贴在骨皮质表面,纤维骨痂能很快包绕骨折端,外周的成骨细胞或软骨细胞能迅速涌入骨折端间隙,占据原血肿部位。若治疗不及时,则因骨折端血液供给不佳,骨痂生长缓慢,影响后期的功能锻炼。

后期:肿胀疼痛消失,脉络通畅,但气血不足,肝肾虚亏。早中期治疗调动了整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使脏腑气血趋于平和,促进骨折部骨痂的不断生长改造,由于筋骨修复的需要,肝肾气血的负担,必然相应增加,久之可导致气血肝肾的亏损。根据“久病多虚”,“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按“虚则补其母”的原则,此时重用当归身养气血,壮筋骨,温通经脉,可经使骨痂继续增加,密度不断加大,破肌细胞迅速侵入骨折端,及早进行坏死骨的清除和形成新骨爬行替代过程,缩短骨折的塑形时间。2周肾为先天之本,“精血同源”,补血就是补精髓、补精也能补血,因为精能生血,精血互生,同盛同衰,因此,肝肾气血的盛衰与骨折的愈合有密切的关系,后期重用当归身养气血,壮筋骨,通经脉,可促使肝肾气血充盈,充分发挥主骨生精髓的作用。

在骨折后期的功能锻炼中,由于关节强直也要重用当归,活血养血,温通脉络,舒利关节,佐伸筋草,透骨草,使肢节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景岳.景岳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