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96例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输液,干预组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后进行静脉输液,观察评估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一针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之间的差别。结果:通过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和笑脸量表(Wong-Baker)评估,干预组患儿疼痛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有效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儿疼痛反应,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助于患儿配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儿童病患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不但血管表浅细小,对自身情感的控制和疼痛耐受力均较弱,而且在输液过程中常以易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反抗挣扎,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难度,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对此,我院对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措施及效果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96例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干预组男患儿27例,女患儿21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4±1.5)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5例,支气管炎12例,小儿腹泻17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3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6±1.7)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3例,支气管炎16例,小儿腹泻14例,其他5例。所有患儿均为首次进行静脉输液,并且由同一护士进行静脉穿刺。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具体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方式,年龄较小的可选择头皮穿刺,尽量不要选择眶上静脉和耳后静脉,年龄较大的则可选择四肢静脉穿刺,尽量闭关关节周围静脉。对照组患儿静脉输液时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输液前,仔细核对患儿基本信息和静脉注射药物信息,热情接待患儿和家属,耐心观察和询问患儿的病情状况、性格特征和心理行为,并告知家属在输液过程中所需配合的注意事项,同时可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了解其心理活动,轻拍、抚摸患儿,主动与其交朋友,减轻患儿的恐惧感,营造良好的输液环境。②取得患儿及家属信任后,选择合适的血管和角度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适度推进针头,确保针尖斜面完全穿刺于血管中,整个穿刺过程要做到稳、准、快,力求一针见血,必要时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③穿刺成功后,将针柄和输液管进行妥善固定,如穿刺部位为头皮静脉穿刺,则还需使用胶带再围绕头部一圈,避免因外力影响松动针头;如穿刺部位为四肢静脉穿刺,关节处则使用夹板加以固定。④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反应,严格控制液流速度,加强巡视,检查是否有针头脱落和外漏现象,同时,输液室可播放儿歌或动画片,转移患儿注意力,减轻其疼痛或其他不适感。⑤输液完毕后拔针,注意动作迅速、轻柔,拔针后用酒精棉按压穿刺点2-3分钟。同时还可对反抗情绪强烈的患儿进行安抚。
1.3观察指标
观察评估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一针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之间的差别。
1.4评价标准
穿刺疼痛程度通过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和笑脸量表(Wong-Baker)进行评估[2],分数分布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感越明显;详细记录一针穿刺成功和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不良发应主要包括:静脉炎、药液渗透和疼痛[3];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和统计,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级别。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对比:干预组FLACC和Wong-Bak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有效且快速的给药方式之一[4],操作相对简单,但由于儿童病患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心智发育不成熟,对有创刺激敏感性较强,耐受力较差,缺乏治疗的主动性。也因此在输液过程中易出现哭闹和其他抵抗行为,由此可能导致一次穿刺失败或血管、组织损伤,增加患儿痛苦,也给护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护理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吸收关于输液的新知识,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针对患儿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输液环境。本研究主要从输液前、输液中和输液后三个阶段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后,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一针穿刺成功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均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护理干预取得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小儿静脉输液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儿静脉穿刺时疼痛反应,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谈俊.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J].护理研究,2012,26(6C):1684-1685.
[2]孙淑杰,时磊,宋洪磊.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19.
[3]任玮,李晓庆,毛文霞.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0):80.
[4]李秀玉.护理干预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