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椎与多穴在痛经患者止痛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十七椎与多穴在痛经患者止痛的疗效观察

谭明芳

谭明芳(广东阳江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阳江529500)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8-0121-03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时针刺单穴十七椎即时止痛的效果。方法将本组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穴组和多穴组,单穴组在疼经时取穴十七椎。多穴组取穴足三里、三阴胶、中极,中医寒凝瘀血型可配加关元、气海、肾俞,气滞血瘀型可配加地机、太冲穴。单穴组在痛经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每天1次,1个月经期连续冶疗3天,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多穴组于经前5—7天开始针灸,每日一次,连续5天,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痛经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痛经程度比效,单穴组的疼痛程度明显比多穴组减轻,P<0.01。两组痛经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单穴组总有效率98.93%,多穴组总有效率89.13%,单穴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多穴组,P<0.01。结论对原发性疼经患者在痛经发作时针刺十七穴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不用选择多穴。方法简单方便,见效快,不良反应少,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穴位优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指导和治疗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针刺镇痛十七椎

疼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不明原因的痛经三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给工作和学习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对痛经的治疗,西医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而针刺疗法为传统的中医疗法,其的优点为安全、有效、无药物不良反应,在痛经的治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笔者根据自己在康复理疗科工作的实践,选择痛经的女性为对象进行十七椎单穴针刺进行疗效的观察,并与多穴针刺比较,临床即时止痛的效果显著,现将其结果及方法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选择2009年2月—2012年4月原发性痛经患者186例,年龄17—24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0年,所有的病例皆为在校的女学生,均是康复理疗科门诊治疗的患者,轻度疼痛42例,中度疼痛62例,重度疼痛84例,皆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女性月经期或经期前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并伴有其他不适,甚至影响工作及生活的患者。检查有继发性痛经,精神病者及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及其它不适宜针灸的患者都除外。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穴组和多穴组,单穴组94例,多穴组92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疼痛程度及身体营养状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2.疼经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痛经的诊断标准,在妇女月经期或经期前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

2.2中医辩证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和《中医妇科学》[2]中有关痛经内容。①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等为主症,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紫暗有块,而且块下觉痛减,有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等为次症。舌脉为舌质紫暗或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②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为主症,经血量少,行而不畅,经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为次症。舌脉为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寒凝血瘀型及气滞瘀型均具备主症,兼有2项或2项次症以上,并参考舌脉即辩为寒凝或气滞血瘀症。

3.治疗方法

3.1单穴组

3.1.1取穴:第5腰椎棘突下,即十七椎。

3.1.2操作方法。让患者取俯卧位,用安尔碘作局部皮肤消毒后,选用0.30mm×40mm毫针,直刺第5腰椎棘突下25—40mm,进针后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有酸胀等针感,捻转频率为每秒3—4圈,每次均行针10—30s,每隔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患者均于疼痛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每天针灸1次,1个月经期连续治疗3天,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2多穴组

3.2.1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中极,寒凝瘀血型可配加关元、气海、肾俞穴,气滞血瘀型可配加地机、太冲穴。腹部和腿部穴位分别选用0.30×30mm和0.30×40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3.2.2操作方法:让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用安尔碘作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快速刺入皮肤,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决定针刺的深度在10—20mm,当患者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均匀提插和捻转,捻转幅度为±180°,每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于经前5—7天开始治疗,每日一次,连续5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3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4.疗效评估指标

采用国际常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无痛计0分,无法忍受的疼痛计100分,根据患者自身体会的疼痛程度进行读数给分,VAS评分在40分以上属痛经。

4.1疼痛症状评分[3]。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计5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苍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缓解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肛门坠胀0.5分,疼痛在1天以内0.5分,疼痛期每增加1天加0.5分。

4.2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无症状计0分,持续时间<3h计1分,持续时间3—7h计2分,持续7—24h计3分,持续24h以上计4分。

4.3疼痛严重程度分级。轻度:积分<8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积分8—14分为中度疼痛;重度:积分>14分为重度疼痛。

4.4疗效评定标准

4.4.1痊愈:3个月后,行经时患者不感到疼痛,或小腹或腰部只有较轻微的感觉不适,VAS评分<40分。

4.4.2有效:3个月后,行经时患者的疼痛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较前减少。

4.4.3无效:3个月后,患者痛经发作程度及持续时间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别。

5.统计学处理

根据本组资料与数据采用x2检验。

6.结果

6.1两组治疗前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6.2两组痛经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痛经程度比较。多穴组92例,不痛11例,轻度疼痛26例,中度疼痛49例,重度疼痛6例。单穴组94例,不痛33例,轻度疼痛43例,中度疼痛17例,重度疼痛1例,统计学处理,x2=34.26,P<0.01。单穴组比多穴组明显减轻痛经的程度,也提示了十七椎作针刺穴位对治疗原发性痛经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6.3两组痛经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临床疗效比较。多穴组92例,痊愈22例,有效6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13%。单穴组94例,痊愈51例,有效4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3%,x2=22.04,P<0.01。

7.讨论

7.1取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在疼痛时进行针刺有效地达到即时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从解剖位置看,盆腔的骨骼结构是由两侧的髋骨及后方的骶、尾骨,借关节韧带和软骨连结构骨盆,十七椎所在位置定督脉由盆腔转入腹腔的中转站,而督脉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一条经脉,我们选择十七椎这一阳气通过督脉,从盆腔到腹腔、胸腔周转的部位可以调整盆腔阳气失常的情况,从而治疗盆腔妇科器官的疾患。另外从神经分布看,十七椎有第5腰神经分布,与其他神经形成盆丛,组成子宫阴道丛等次级分布于生殖器,故针刺十七椎穴治疗疼经,与其调节子宫肌收缩,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作用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针刺十七椎穴位其止痛的效果明显比其它多穴位的效果好,明显减轻痛经发作的程度,P<0.01。

7.2取十七椎可减轻取穴过多所带来的痛苦。在临床的操作中,针刺穴位对抑制机体可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反应,特别在多穴位的针刺,往往使患者有多处的伤痛,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难免使病人产生紧张而恐惧的心理,有的病人甚至拒绝针灸。从本组资料,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在选用十七椎单穴与多穴治疗效果相比较,单穴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多穴,说明患者处于原发性痛经状态时,只取一个单穴十七椎即可达到止痛的目的,不用选择多穴。选十七椎单穴,既方便取穴,又可缓解或消除疼痛,既减轻取穴过多所带来的痛苦,又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疼经的穴位提供了可靠的治疗方案和依据。

7.3取十七椎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效地提高了止痛的效果。从本组的针刺治疗中,对两组原发性痛经患者行3个疗程的针刺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选单穴十七椎的疗效明显优于多穴的疗效,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穴组的疗效为98.93%,多穴组疗效为89.13%,P<0.01,证明选用单穴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经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但是针刺治疗是一种复杂的临床干预,其疗效的产生和评价受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包括医者的针刺手法,患者的机能状态,腧穴的特异性及配伍、留针时间和精神心理因素等[4],对疼痛感受的影响极大,是原发性疼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针灸的临床中,不但穴位选择合适,医者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并调整和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行针刺,保持心情平静,全身放松,从而获得的治疗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63—266.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4—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疼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1989,4(2):70—72.

[4]矿霞,汪德瑾,刘存志等.影响针刺效应因素的分析[J].中医杂志,2009,50(10):94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