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的X线及CT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骨样骨瘤的X线及CT表现

秦涛

秦涛(山东省日照港口医院放射科山东日照276800)

【摘要】目的针对X线和CT检查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骨样骨瘤病例,研究、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骨样肉瘤的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和CT表现。结果X线平片发现44例患者存在瘤巢,发现率为73.3%;CT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瘤巢,发现率100.0%;X线和CT对瘤巢的发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X线相比较,CT对瘤巢形态的观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测量瘤巢直径显著减小,“牛眼征”检出率显著增加。结论与X线相比较,CT对瘤巢发现率高,能够避免直径较小瘤巢的漏诊,因此可以取代X线成为骨样骨瘤疑似患者诊断的首选技术。

【关键词】骨样骨瘤X线CT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6-0083-02

骨样骨瘤的发生率并不罕见,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2]。其病变较为局限,多表现为癌巢的形式。该疾病的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但是影像学检查是早期发现骨肉瘤的重要方法[2]。既往对骨样骨瘤的影像诊断主要依赖于X线检查[3],随着CT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和日新月异的后处理技术使得CT在骨样骨瘤的诊断中应用逐渐增多[4-5],但是目前较少见有关CT和X片诊断的对比研究。为此,本研究选取了本院近年来同时进行了X线和CT检查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骨样骨瘤病例,对比观察了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骨样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影像学和临床资料,选择了同时进行X线检查和CT扫描的骨样骨瘤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2±8岁,最小11岁,最大38岁,病程13±3月,最少1个月,最多24个月。

60例骨样骨瘤患者中,病变位于股骨者29例,胫骨者14例,肱骨者10例,椎骨者3例,指骨者2例,髂骨者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明显的疼痛障碍,其中48例表现为局限性疼痛,12例疼痛向附近关节放射。34例患者表现为间歇性疼痛,夜间出现加重,但应用水杨酸类药物能够得到缓解;26例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严重疼痛,且应用止痛药物不能缓解。除疼痛表现为,还有12例患者在疼痛周围出现软组织肿胀,18例合并有关节运动障碍。

1.2检查方法

X线检查设备为AGFACR30-xCR检查仪器,患者均拍摄正侧位片和斜位片。CT扫描采用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层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颅顶到下颌骨下缘,扫描方向自下而上。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压200~400mA,层厚0.625mm,螺距0.516:1,机架旋转速度为0.4s/转,探测器宽度40mm。扫描结束后数据传送至AW4.4工作站中进行处理,应用多层面重组(multiplanereformation,MPR)观察不同切面骨样骨瘤的表现,通过容积显示(volumerendering,VR)技术观察骨样骨瘤的整体观。

1.3观察内容

统计X线和CT发现癌巢的出现率,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诊断骨样骨瘤的差异;观察骨样骨瘤瘤巢在X线和CT上的形态、直径、有无骨化、周围结构的形态等表现,并比较两者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所获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和Excel进行处理,X线和CT计量资料结果间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在病理诊断确诊的60例骨样骨瘤患者中,X线平片44例存在瘤巢,发现率为73.3%;CT在所有患者中均发现有瘤巢,发现率为100.0%。X线检查与CT扫描结果相计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T对于骨样骨瘤的诊断显著优于X线检查,祥见表1。

表1X线和CT对于骨样骨瘤瘤巢的检出率

注:两种方法瘤巢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X线平片检出的44例骨样骨瘤患者中,瘤巢表现为圆形或者卵圆形的透亮区,其中21例为圆形,23例未卵圆形。整个瘤巢的直径为9.2±4.6mm,其中27例(61.4%)患者在瘤巢中心发现有钙化或骨化影,称为“牛眼征”。瘤巢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其中骨皮质型骨样骨瘤瘤巢周围的骨硬化较为致密、广泛;其它类型骨样骨瘤瘤巢周围骨质硬化相对较轻,甚至未能发现骨质硬化表现。

CT扫描检出的60例骨样骨瘤患者中,其中X线未能检出癌巢的病例中,有10例CT证实其发生于长骨骨干,6例X线片仅显示骨质增生的患者,CT证实存在小的瘤巢存在。从形态上,瘤巢CT上仍表现为圆形或者卵圆形的低密度区,与X线相计较,对瘤巢形态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瘤巢的直径为8.4±3.2mm,CT测量结果较X线显著减小。“牛眼征”的发生率为86.7%(52例),瘤巢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或软组织肿胀表现,与X线检查结果相计较,CT中“牛眼征”的发现率显著增加。祥见表2。

表2CTA和DSA对脑动脉瘤的测量结果

*与X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自从Jaffe于1935年首先报道骨样骨瘤以来,临床医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工作。骨样骨瘤由成骨细胞以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所构成,病变较为局限,边界清晰,形状多为圆形或者类似圆形,直径一般在1cm以内。由于病灶周围围绕着大量成熟的反应骨,因为骨样骨瘤的病灶表现为瘤巢的形式。因此,对于骨样骨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对于骨瘤的发现水平。

长期以来,运动系统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是X线平片。但是该检查方法对于骨样骨瘤瘤巢的发现率并不十分理想,本研究显示X线对瘤巢的发现率为73.3%,其它研究也显示发现率在此水平上下波动。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此,本研究利用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骨样骨瘤患者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找出同时进行了CT扫描和X片检查的病例,配对比较CT扫描和X片检查的差异。由于本研究中的病例是一一配对的,因而研究结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不仅X线发现的44例瘤巢被CT成功发现,X线未能发现的16例患者瘤巢同样能够被发现,CT对骨样骨瘤瘤巢的发现率高达100%,显著高于X线的诊断水平。在X线未能诊断的16例瘤巢中,CT发现有10例发生在长骨骨干,由于长骨骨干的骨质绝大部分为骨密质,其密度过高因而影响了瘤巢的观察,而CT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并且为断层扫描,因而可以避免骨密质和瘤巢之间相同重影的出现。还有6例患者,X线仅能发现骨质增生,骨密度增加,经CT证实,其存在小的瘤巢的存在。

总结起来,CT对骨样骨瘤瘤巢发现率高的原因有如下三点:①CT的空间分辨率高,可以避免周围结构对于瘤巢的干扰[5]。②CT能够发现直径较小的瘤巢,这在CT测量的瘤巢直径更小得到支持[6]。③CT更容易发现牛眼征的存在,该征是骨样骨瘤较为特征的结构存在,因而使得骨样骨瘤的诊断更加容易。综上所述,与X线相比较,CT对瘤巢发现率高,能够避免直径较小瘤巢的漏诊,因此可以取代X线成为骨样骨瘤疑似患者诊断的首选技术。

参考文献

[1]吴春明,毕伟.骨样骨瘤的病理机制与诊断治疗(附13例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2001,24(10):35-36.

[2]王国平,马芝娟,吴仕龙,等.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医正骨,2010,22(3):34-36.

[3]吴泽文,吴信南,陈焱君,等.螺旋CT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探讨[J].西部医学,2012,24(4):736-737.

[4]姚永玲.国内首例CT引导下脊柱骶骨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完成[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26(5):8.

[5]彭实,范森,罗小梅.多排螺旋CT显示长骨骨样骨瘤瘤巢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9,(4):208-210.

[6]吴文泽,向燕萍,刘四斌,等.骨样骨瘤CT导引下经皮瘤巢毁损治疗(附17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