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鑫(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163453)
【中图分类号】R5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141-02
【关键词】哮喘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在我国是一种常见慢性病,近些年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些基层医疗单位,甚至一些省、市级医院对哮喘治疗的报告甚少,治疗不利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加深,特别是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病理学的发展,哮喘的定义又有了补充和发展。
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以支气管炎性反应为基础的气道反应性增高。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可逆性的气道阻塞。支气管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及支气管痉挛的主要原因:多种介子诱发使其病因复杂化,而在当前哮喘的防治工作中,迫在眉睫的是更新和提高医务工作者有关哮喘的知识,使其对哮喘进行早诊、早治和避免哮喘诱发因素,特别是对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基于对哮喘发病机制上认识的发展,过去一直把支气管解痉剂作为治疗哮喘的主要手段,目箭则转向以抗炎为基础的综合治疗。
1抗炎剂的应用
1.1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哮喘的抗炎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激素常用静滴,如地塞米松30mg/d;在慢性发作期,若需长期用药,应用半衰期短的如:强的松或强的松龙口服。(需引起注意:口服地塞米松作为维持疗法是错误的,因其地塞米松半衰期为48~72小时,叠加作用大。)为了克服口服激素的毒副作用,近十年来气雾剂的应用更为广泛。临床证明皮质激素雾化是治疗气道非特异性炎症最有效的手段,经呼吸道局部吸收起作用,一般用药十天,呼吸量增加可达高峰,可以长期、规律应用。如丙酸倍氯米松0.6mg/d。不断增大剂量是当前国外皮质激素雾化治疗的重要趋势。雾化治疗每晚最后一次用毕必须漱口,以减少口腔真菌感染及声嘶的机会。长期低剂量及短期高剂量吸入应用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长期高剂量吸入仅用于严重的慢性哮喘患者。
1.2色甘酸钠:为非激素类吸入抗炎剂。预防性给予色甘酸钠能抑制速发和迟发期的由过敏诱发的气道狭窄,以及运动、吸入干冷空气和二氧化硫所致的急性气道狭窄。有人认为它仅对轻度过敏性哮喘最为有效。色甘酸钠干粉胶囊每粒20mg,干粉吸入3~4次/d;噻呱酮(Ketotifen酮替酚)是H1受体拮抗剂,可预防哮喘发作,发挥作用较慢,但作用时间较长,每次1mg,日服2次,一般用药6~12周出现最大疗效。
以上抗炎类药物均无立即平喘解痉作用。
2支气管舒张剂
2.1β2-受体激动剂β2-AG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加气道清除功能,降低血管渗漏及抑制肥大细胞、嗜碱细胞释放介质的作用,此类药物平喘效果好,维持时间较长,因此作为哮喘期的首选药物。现在大多数β2-AG作用时间在4~6小时,新型的β2-AG如施立稳等作用时间可达12小时以上,且能抑制抗原诱发的速发和迟发性哮喘反应,以及组织胺激发的气道高反应性。
临床常用β2-AG经口服和雾化吸入给药,口服常规剂量仍然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雾化剂起效快、剂量小,效果确实而副作用又小,近来确有取代口服片的趋势。雾化吸入可分为定量吸入器、超声雾化器、干粉吸入器。常用β2-AG有:舒喘灵(沙丁胺醇)2~4mg。每日3次;0.25~0.5%气雾吸入广泛应用于临床。喘特灵4mg/片,每日2次;氯喘5~10mg,每日3次口服,其他如特布他林(喘康速)、普鲁卡地鲁(美喘清)、氨哮素(咳喘素)、博利康尼(叔丁喘宁)均可经口服和雾化吸入。目前长期p:一AG的应用指征尚无一致意见。
2.2黄嘌呤类药物:茶碱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它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而加强β2受体的功能,还有协同作用,茶碱除了舒张支气管以外还有一些肺外功能,但是副作用较多,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及个体化,在中轻度病人,茶碱类药物仍是有效并较方便的药物。常用茶碱类药物有氨茶碱口服0.1g/片,每日2~3次;哮喘发作或较重病例以5~6mg/kg,30分钟静注,继用1mg/kg·h静滴以保持有效血浓度而获持续的平喘疗效。喘定是茶碱的中性衍生物,老年人或心动过速者服用较安全。为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目前临床常用一些茶碱缓释制剂,如复方长效茶碱为双层片,白色部分在胃液内崩解,棕色部分在肠液中逐渐溶化,成人每日1次,重症第1日服2片,临睡前服可防治夜间哮喘发作。
茶碱类药物与β2-AG合用可增加疗效。由于茶碱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治疗量相接近,而且个体差异很大,使用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2.3免疫抑制剂:有人应用氨甲喋呤等免疫抑制剂可减少患者的气道过敏反应,并可减少患者对口服激素的依赖,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者,可加用免疫调节剂。(胸腺肽、卡慢舒糖浆、死卡介苗、乳珍和哮喘菌苗等)
哮喘是慢性病,在我国北方发病较多,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在病人个体中,其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治疗上应区别对待。对现用的平喘药、抗炎药和肥大细胞稳定剂等还需不断研究,对它们的作用机制尚需提高认识,在对哮喘治疗的过程中还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观察。虽然近年对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推广治疗哮喘的新理论、新观点,知识更新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己任。几种有希望的新药如三烯拮抗剂、PAF拮抗剂、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及选择性抗胆碱制剂等,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被证明能提高哮喘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杜永成,蒋毅,刘立新.雷公藤防治哮喘的作用机制.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9):712-714.
[2]王晓芳,洪建国.IgE拮抗剂治疗中重度哮喘.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4):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