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惠(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5-0154-02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宫内感染治疗
一、HBV的母婴传播率和宫内感染率
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很高,大约为10%~15%,孕妇携带率与一般人群相近,HBsAg(+)和e抗原(HBeAg)(+)的母亲(称为双阳孕妇)是高危人群,其围生期传播率平均可达85%,这些婴儿如果不经免疫干预,大约有90%今后将成为HBsAg携带者。
二、母婴垂直传播的主要途径、时间和高危因素
大量资料表明,HB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由母血胎盘传给胎儿的,但确切的传播机制仍在研究中,且主要发生在分娩前后,白带、羊水、乳汁也有一定的传播率,不容忽视。另外也有报道,孕妇年龄、孕妇血中HBV-DNA含量、胎儿窘迫、头盆不称等都可增加宫内感染机会。
三、HBV宫内感染的诊断
以前一直将脐血HBsAg(+)作为宫内感染的指标,后来发现,脐血易受母血污染,与第一产程持续时间有关,Wong等观察到第一产程持续1~5小时者,脐血HBsAg(+)率是23.4%,11~15小时者为50%,16~20小时者为66.7%;李寿复等在13名脐血阳性的新生儿中,仅发现1例静脉血阳性。因而现在已不将脐血HBsAg(+)作为宫内感染的指标。
四、治疗
1.母亲婚前接种或妊娠后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Vac)
许多资料表明,婚前或妊娠后期接种HBVac可有效阻断母婴HBV的传播,尤其是婚前接种,还能够起到夫妇-母婴-人群传播链中的“双阻断”功效。胡昭烈等通过6年追踪随访婚前全程接种HBVac和对照组母亲的新生儿42人,结果免疫成功母亲的婴儿6个月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0%,且无1人感染HBV,而两组婚前和婚后HBsAg、HBsAg/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分别为20.00%和18.18%,显著低于前者,但HBsAg阳性率各为70.00%和68.18%,此项研究已得到广泛认可。若对获得被动抗HBs的新生儿注射1针10μg的血源HBVac则可产生继发性免疫反应,较原发性免疫产生的抗体时间早且滴度高,预防HBV传播的效果更可靠。
岳亚非等观察给HBsAg(+)孕妇中晚期多次注射HBIG和接种HBVac可显著提高对新生儿的保护作用,具体做法是:预防组30例,自孕20周起,每4周注射和接种1次,至32周每2周注射和接种1次直至36周。每次于臀肌注射HBIG100IU,于三角肌接种HBVac(重组疫苗)20μg。对照组23例,不做注射和接种。结果预防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抗-HBs阳性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2.母亲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是被动免疫措施,可降低体内游离的HBV。已知母体内HBV-DNA含量高低与母婴传播率成正比,所以,降低血中HBV浓度,就可降低母婴传播率,朱启熔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将HBV无症状携带孕妇20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于临产前3个月,每个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ml,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注射,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是5.7%和14.7%,有显著性差异。虽然分娩后2组孕妇HBsAg和HbeAg阳性率无差异,但观察组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接受HBIG者在分娩前后的随访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3.新生儿出生后免疫干预
近1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给HBsAg(+)母亲的新生儿接种HBVac和HBIG可有效阻断HBV的围生期传播,较成熟的方法是:出生后48小时之内肌肉注射HBIG0.5ml,接种乙肝血源疫苗30μg,出生后1.6个月再注射10μg。近年来,有人研究用酵母重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对乙肝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的保护作用优于血源乙肝疫苗,刘颖琳等将117例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为试验组76例,注射酵母重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5μg,对照组41例,注射血源乙肝疫苗30μg。均于出生后24小时、1个月、6个月注射,每次注射前及出生9个月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V-DNA、HBsAg、HbsAb、肝功能等,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在新生儿出生9个月时,试验组HbsAb阳性率为94.74%,对照组为80.4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试验组疫苗保护率为93.82%,对照组为79.92%,也有显著差异。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酵母重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制造工艺先进,材料来源不受限制,制造成本相对低廉,不存在污染问题,克服了血源疫苗的弊病,完全可替代之。赵桂珍等对国产与4种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比较,认为国产乙肝疫苗的免疫原性与进口酵母的疫苗是具有同等水平。
综上所述,对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已研究到了比较深入的阶段,通过对母亲婚前接种疫苗、妊娠晚期接种疫苗、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接种疫苗及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措施,已明显降低了HBV的母婴传播率,但仍有少数发展成HBsAg携带者,因此,仍需继续努力对HBV的宫内感染机制进行研究,希望能彻底阻断母婴传播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清图,修霞.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及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3):142-143.
[2]王清图,修霞,陶华娟,王爱婷,郭永.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18(1):51-52.
[3]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4.
[4]朱启熔,吕晴,愈蕙,等.宫内感染HBV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机理和预后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7;35(7):34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