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军(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6021)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040-02
自2003年SARS疫情席卷中国大地,到2004年初东南亚地区禽流感疫情的爆发,以至于印度洋发生的海啸,日本的大地震,全球甲型流感的爆发,接踵而至的灾难压的人们无法透气,我们始终没有走出阴霾。“突发公共事件”一词耳濡目染,让人们不再陌生,且常常随着新闻媒体成为谈论的焦点。痛定思痛,每一场突发事件之后,人们都会去思索去探讨,我们相应的体制是否健全,有多少生命不必失去,有多少财产不必损失,有多少事件可以应对,于是,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部门首要议题,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机制建设,完善应急体制的众多方案被专业技术部门反复制定并修改。当人们切身到了如SARS之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预警机制是否健全,应急预案的执行是否畅通,成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在这样一个自然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健康教育是否仍保持着现有的模式,已经有待于思考。试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健康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普及科学常识,培养文明习惯
当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生机,人们满怀着希望创造新生活的同时,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随之成为建设文明社会的需要,人们希望以一种崭新、高雅的形象投入到改革开放建设的大潮中去,于是健康教育的着眼于讲卫生、讲文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城市健康教育广泛利用大众传播手段,通过诸如游园大会等形式,散发传单、演出文艺节目唤起人们的意识,改变陋习,在农村生产资料电影是当时村民娱乐生活的一道大餐,其情其景,其社会影响,显示了健康教育事业旺盛的生命力,因为那种轰轰烈烈的形式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预防慢性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社会经济迅猛发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人们毫无准备地进入到新的疾病包围圈中,吸烟、酗洒、情绪坚强、婚外性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所致的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性病及各种心理-社会疾病开始增加,过着富裕生活的人们一方面争急于展示殷实生活带来的满足感,一方面又常常地被慢性病所困扰,于是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以特殊人群为重点,开展不同类别的专项讲座,倡导人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行为干预引导人们牢记“健康四大基石”,以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热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性主义。
三、与疾病控制工作相结合,开展重点人群专项教育
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以来,健康教育与其相结合,体现出了专业技术强,学科特点分明,教育对象明确,健康问题突出等特点,使健康教育工作更有的放矢,落到实处。在如娱乐场所女性服务员艾滋病防制教育、在小学生中开展的小手拉大手防制乙肝专项教育、在乡镇开展的碘缺乏病防制教育等工作中,健康教育都是背靠强有力的专业技术,采用健康教育独有的网络和传播手段,取得了共赢的效果。
思索健康教育所经历的过程,可以肯定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立足于满足社会和人群健康教育的需要,解决了主要社会健康问题,起到了“指挥”与“领跑”的作用,人们才去认识它、支持它。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面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无论作为一级政府、一个企业、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家庭,应该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作些什么,承担些什么责任,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应对,用理智的态度来承担,已经无庸质疑地成为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再去回忆2003年的SARS,当一夜之间SARS疫情突然来到人们身边,当短短几日感染和死亡人数急剧上升,惊慌与恐惧占据了整个社会,一时间消毒药品被抢购一空,各种“偏方”公开兜售,人们在无知和惊慌中所反应出和行为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疾病控制的,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这时专业机构匆匆地赶制了大批宣传资料,铺天盖地地发向社会每一个角落,新闻媒介用第一时间宣传科学防治SARS知识,卫生部门疫情报告制度公开等等政府行为,终于让人们平静下来。通过这一事件我们看出了健康教育工作的被动,人们应急意识的薄弱,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建设,应急防护知识的普及不能滞后,面对接二连三的突发公共事件,转变现有的健康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是先导。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是发生自然灾害,救灾防病就要结合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把简单易行的各种防治措施和卫生知识及技能教给群众,以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自我防病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是意外事故所致的人员伤亡,更要及时介入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帮助群众度过心理危机。
1、救灾防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针对夏秋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要加强对霍乱、痢疾、肝炎等重点传染病及食物中毒、四害防治的健康教育。
2、面对不良刺激后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减压和心理疏导,尽可能减少不良刺激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达到保护群众身心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目的。通过咨询服务、个别谈话,帮助群众提高心理素质,提高直面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能经受强大心理的冲击,提高心理防御机制,确保心理平衡,控制突发事件后受灾群众心身疾病的发生。
3、充分利用大众传播手段开展健康教育。广播、电视及各种宣传材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做好群众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积极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抓好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关键时刻为保护群众身心健康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