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黄若(横县六景镇那帽村委小学广西横县530300)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实力,有创新才有腾飞。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激发兴趣;学会观察;巧妙设问;充分时间;动手实践;习题设计
创造是人类智慧和精神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渴望创新,能够创新,即要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系统,当代教育就必须把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列为核心任务。而为教育的基础,无论是站在教育的历史角度看还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应该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大势所趋。农村孩子,因为受知识面、生活环境、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创造能力远低于城镇孩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农村孩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点看法。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条件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创设让学生感觉一新的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并给予充分的鼓励,营造一个“趣”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在教学中,我运用远程教育设备,把生动有趣的课件带到课堂上。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播放动物运动会的课件导入:三个动物开着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让学生说最后谁胜利。为什么开着圆形的车子胜利?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别开生面创设情景,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会观察,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蹊径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创造更无从谈起。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多彩生活中,无处不知识,只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妨碍了观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2.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学《荔枝》一课时,要求仿照课文描写荔枝的写法写一种水果,写作前我让大家把自己喜欢的水果拿来,在课上让大家先观察,再说一说,然后再写一写。有的同学拿来了橘子,说橘子穿上了一件皮大衣,扒开桔皮,一个个桔瓣还披上了一层白纱,扒开白纱还看见了一个个弯弯的“小月亮”。有的同学拿来了红红的苹果,说像小姑娘的脸蛋。
2.2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例如写作《××秋色》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物时,能找出秋天与夏天的不同之处,找一找秋天的景物有什么变化,秋天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通过观察感受到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风韵。
2.3要在观察中地指导学生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及时地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总结等。
2.4善于积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接触到许多有情趣的事物,因为缺乏有意观察的习惯而未能积累下来,因此,我们要做以下两点:1、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记下来,最好能写出自己的感受。2、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在书籍、报刊、杂志中善于观察,发现名词佳句,可以写一写、说一说、背一背,摘抄与积累,便于为我所用。收看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电影、电视节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及时写好收看心得。
3.巧妙设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机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前提。因此,一个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使学生真正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先是提出一些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的疑问:①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②小壁虎向谁借尾巴?③它们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它?然后又提出一连串有利于开启智力,发展创新能力的新问题;如果小壁虎被蛇咬住,挣不断会怎样?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心里会怎样想?这时教师乘机继续点拨,如果你们遇到高兴的事会向谁说?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遇到小鱼、黄牛、小燕子会对它们怎么说?又会怎样做?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这些问题是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在机结合,正好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只作适当的指点,以起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基础知识,还能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了到培养,更重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巧妙提问,从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出发,可以发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4.提供充分的时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要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短短的时间老师还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所以我平时在新知识传授的时候,放手给学生们,让他们自己计算和讨论,最后得出新的规律和解题的方法。
5.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创新需要时间,更需要动手实践的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所以然”,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知识源于实践,离开了学生动手实践这个空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中,它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我在教学当中,碰到教学环节需要学生自己动手,那就让学生亲身操作或者小组合作,动手做学具,或者借用教学仪器给他们观察、操作,互相讨论,得出结论,掌握新的知识。如在教学五年级的“长方体的认识”时,从仪器室找出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然后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于是他们就互相合作,观摩,拼凑不同长方体和正方体,相互讨论。经过大家合作,很快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还有个小组还发现了长方体最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这样的实际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又在实践中主动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6.习题设计,基础与开放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靠保障
对于每个数学问题,所求的答案虽然相同,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仅不相同,而且想法还很独特,这就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表现。因此在课堂练习设计中,除设计模仿性的的“基础”题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提供创新的自由天地。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农村小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农村孩子的未来,为了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