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谈“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它是夏季典型的气象过敏反应。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与湿度、日照、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有关。此外,老年人、体弱多病、肥胖、饥饿等均可能是中暑的原因。
其症状为,高热、无汗及昏迷。首发症状有全身软弱、无力、头痛、眼花、恶心及汗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1℃以上,并有极度困倦、皮肤干热无汗、脉快、呼吸浅、血压下降。如不赶快救治,很快发展出现全身抽搐、心律失常、脑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每年高温季节都会导致中暑大量发生并夺去不少人的生命。1995年的高温使印度中暑者中有500人的生命被夺去。其中尤以心血管、脑血管、高血压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居多。对我国大部而言,每年的7月份是中暑的高发期。统计表明,当7月份气温高、高温日数多时,该年中暑人数多,当7月气温低、高温日数少时,该年中暑发病率低;当日平均气温大于32℃,中暑人数明显增多,当日最高气温大于37℃,中暑人数急剧上升。我国工矿企业常把最高气温35℃作为中暑的高温指标。实际上,即使气温不很高而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者亦可发生中暑。例如,当气温40℃、湿度30%,气温38℃、湿度50%,气温31℃、湿度80%,体温调节即会发生障碍。因此,气象上规定我国灾害性的天气标准,长江以南,最高气温≥38℃,或最高气温≥35℃、湿度≥61%,长江以北最高气温≥35℃,或最高气温≥33℃、湿度≥64%。
常规防暑
不管哪种类型,只要一发现有中暑症状,就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移至阴凉处,揭开衣服,头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喝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可服用仁丹或十滴水;有高热者,可肌肉注射,有呼吸困难者用人工呼吸,若出现血压下降,应急送医院。严重中暑昏迷不醒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将患者浸入4℃水浴中,同时按摩皮肤,改善血压循环,待体温降到38.5℃时,停止降温,转移到室温下继续观察或用风扇给全身散热,使体温回升。在抢救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或输入氧气,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中暑的预防,一是注意收听高温预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迂高温天气,尤其是每天的11-14点,尽量减少外出,适当午睡,饮食宜清淡,多喝些淡盐开水、绿豆汤,每天勤洗澡、擦身;二是野外工作者、外出旅游、观看露天体育比赛,一定要带上防暑工具,如,草帽、遮阳伞、太阳镜、仁丹、十滴水等,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注意到阴凉下休息,年老体弱者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同。
在中暑之后常常很虚弱,在恢复过程中,饮食应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大量饮水。很多人都认为中暑病人体内严重失水,因此应大量及时补水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但若一次喝水太多,不仅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使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可导致热痉挛。正确的补水方法是每次不超过300毫升,分多次喝进补充。中暑患者大多脾胃虚弱,因此恢复时也不宜食用大量生冷瓜果,否则可能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重者还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预防中暑,人们最好避开在阳光照射最强烈的中午时段外出。如要长期在室外活动,除做好防晒措施之外,别忘了随身带上一瓶淡盐水和一包消暑药,它们都能在你不适早期帮上大忙。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为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可适当多吃一些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高蛋白食品。
中医防暑
中医中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对急病急症的处理很多在现今科学昌明的时代仍是行之有效的法宝。
中医认为暑热伤阴伤气,一般治疗中暑可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方使用。若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可准备沙参五钱、麦冬五钱、甘草二钱、五味子二钱、黄耆五钱煎煮服用,服后令人气力涌出,喝起来入口酸但马上转为甘,不需加糖就有甘味。
另外本草纲目记载,冬瓜有生津止渴、消暑的功效,味甘性凉,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清胃降火等功效,很适合在夏季「清凉补」,对爱美的瘦身族而言,是夏日减肥的良品,有些人的皮肤在夏天容易长小粉刺,每天喝一碗冬瓜粥,可预防夏日皮肤做怪。而市面上的冬瓜茶多半太甜,可以购买新鲜冬瓜洗净去籽后,连皮切块加水炖煮至软烂,可直接饮用,也可用果汁机打成泥后过滤,再加上少许的糖,就是原汁原味又不会发胖的冬瓜茶。
除以中药调理或凉饮止渴外,穴位按摩也可治疗中暑、安定心神,民众可取后颈部大筋两旁凹陷,与耳垂平行处的风池穴,以食、中指一起按摩,及找下嘴唇正下方的凹窝承浆穴按压之,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圆形小骨前方凹陷处神门穴,以达到放松颈肩部肌肉、缓解头晕头痛及颈项疼痛、生津止渴、镇静安眠、缓解紧张的作用。
中医治暑
一、穴位急救法
1、温开水(或用糖开水)一杯给病人饮下,并扶到空气清新阴凉的地方。
2、当患者出现热昏厥情况,可用一茶匙食盐混合600ml水慢慢饮下。
3、按摩太阳穴(有药油更佳)。
4、如晕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间上1/3处)。
5、舒绶胸口的不适,可加按内关穴(腕纹上二寸)。
6、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头顶部两耳尖边线之中点),涌泉穴(足底心前1/3处),令病人尽快苏醒。
二、针灸治疗法
针灸治疗中暑的记载,多见于明清的一些针灸书籍,以《针灸大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逢源》、《神灸经纶》等为多。
据病情进退,可辨为轻重二型。轻症中暑:症见头昏头痛、胸闷呕恶、高热汗闭、烦躁不安、脉洪数、舌苔黄腻。重证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为暑热蒙心,尚见神昏喘促、转筋抽搐;如属气阴两伤,则现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脉象虚细、质淡白等证候。治疗也可按以上两型分而治之。
(一)轻症中暑
1.治则:清泄暑热。
2.处方:内庭、曲池、内关、太阳。
3.方义:内庭为足阳明之荥,“荥主身热”(《难经》),曲池为手阳明之合,两穴合用可泄阳明之暑热;内关通于阴维,阴维之脉行腹里、贯胸膈,故能和胃止呕;太阳为经外奇穴,刺血清热,疏解头部昏痛。
4.治法:宜将病人迅速置于阴凉通风处,解开衣衫。先以三棱针点刺双侧太阳,挤去恶血,余穴均施凉泻法。留针至症状明显改善,留针期间亦须间断运针。
(二)重症中暑
暑热蒙心
1.治则:清热开窍止搐。
2.处方:水沟、百会、委中、十宣;转筋抽搐加阳陵泉、承山、后
溪。
3.方义:暑热蒙心,清窍闭塞,取水沟、百会以醒脑通闭;委中,膀胱经合穴而属血郄,刺之可泄血分热毒;十宣更有泻热治神、调节阴阳之功。转筋抽搐乃热极动风之象,取筋会阳陵泉穴舒筋解痉;承山为止搐缓挛之验穴;后溪,通于督脉而和脑相维系,更有息风镇惊之效。
4.治法:先刺水沟,深刺至齿,针尖向上,施以泻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针泻血,余穴亦用泻法,强度宜适当加大。留针至神清搐止,须间断运针。
气阴两脱
1.治则:补气滋阴。
2.处方:气海、百会、太渊、复溜。
3.方义:气海为元气之海,灸之可大补元气;百会为诸阳之会,更能升阳固脱;太渊乃手太阴肺经原穴,本型为中暑之危重阶段,汗出脉绝,取此以滋肺阴固卫阳;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可补肾阴振肾气。四穴合用,内补肺肾之阴液,外固欲脱之卫阳。
4.治法:气海、百会施艾条雀啄法灸,持续下断,直至神志清醒。余穴用针刺,采用补法留针,其间须反复运针刺激。
此型病情危重,宜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
三、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