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群体利益与员工个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3

高校群体利益与员工个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探析

徐新清

徐新清XUXin-qing曰徐敏祥XUMin-xiang

(山东万杰医学院,淄博255213)

(ShandongWanjieMedicalUniversity,Zibo255213,China)

摘要:高校群体利益是提高办学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员工个体利益是实现个体的存在价值、个人尊严和社会权利。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存在辩证关系。学生是高校的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者,赢得学生,学校就赢得了事业,教职员工就赢得了职业。因此,学生是高校群体利益与员工个体利益实现辩证统一的本质元素。

Abstract:Theinterest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toimprovetheeducationalgainsandachievesustainabledevelopment;employeeinpidualinterestistorealizetheinpidualexistencevalue,personaldignityandsocialrights.Thereisdialecticalrelationshipbetweenthegroupinterestandinpidualinterest.Studentsaretheconsumerstocollegeeducationservices,soiftheuniversitywinsthestudents,theuniversitywillwinthecareer,andthestaffwillwintheprofession.Therefore,studentsarethenatureelementtoachievethedialecticalunitybetweentheuniversitygroupinterestandemployeeinpidualinterest.

关键词:赢得学生;高校群体利益;员工个体利益;辩证统一

Keywords:winningstudents;collegegroupinterests;employeesinpidualinterests;dialecticalunity

中图分类号:C914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4-0261-03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从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走向了普通意义上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机构。近几年,关于大学精神到底是“人的教育”还是“工具的教育”,学术界众说纷纭。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高校被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等类型[1],并且出现了以各种标准和评价方式的高校排行榜。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高校如何进行发展定位,如何平衡群体利益与员工个体利益,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是高校能够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高校群体利益与员工个体利益的关系

当前高校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的追求成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有的追求“高、大、全”,有的追求大师级人才汇集,有的追求人才培养特色,有的追求办学效益。不管何种的定位和价值取向,高校群体利益最终都归结于一点,即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管理者普遍认为只要有利于高校发展,有更多的生源,有更好的社会声誉,有更多的标志性成果,有更多的办学收入,高校就可以进行资金和精力的投入,而教职员工是实现这一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作为高校中的员工,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的发展,有没有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有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条件能否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也就是说,高校员工个体利益是实现个体的存在价值、个人尊严和社会权利。高校必须为员工实现个体利益提供条件和服务空间,否则,员工就会缺失安全感和满意度,形成人才流失。

中国传统伦理的集体主义,强调以群体利益为根本利益,要求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集体,集体利益至上。这种价值取向忽视人,缺乏人性关怀,剥夺个人正当的权益,忽视人之为人的存在价值、个人尊严和社会权利,甚至提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片面导向性口号[2]。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和全球化发展,个人主义逐渐兴起。个人主义强调个体利益的最终目的性,社会或者群体必须满足个体利益的实现,倡导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生活环境,反对集体对个人的限制[3]。

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应当尊重员工的正当的物质利益及实现,让员工能够伴随学校的发展受益。坚持以民富为本,群体与个体共同富裕,把教职员工和学校紧紧结合为“命运共同体”,“校荣我富,校衰我贫”,从而引导教职员工能从内心出发去关心和维护学校的利益,维护了学校的利益,就是维护了教职员工个人的利益。因此,高校管理者既不能过分强调集体利益至上,同时又要倡导“以校为家”、“群体优先”;既要尊重员工个体利益的正当实现,又要批判个人极端利己主义,损公利己,损人利己;既要设定个人必须遵循的低端道德标准,又应该倡导道德的高端性,倡导无私奉献精神。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群体利益和员工个体利益之间应该互为工具、互为目的,二者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2野赢得学生冶是高校群体利益与员工个体利益的统一

高校一切工作中心的为“育人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就是“赢得学生,就是赢得事业,赢得职业”。“赢得学生”就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根本点元素,把高校群体、员工个体同学生三者进行紧密的结合,从个体利益这一角度寻找出原本互相矛盾的三个个体之间的存在的一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有了学生,学校才会有办学收入,而收入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条件,学校才会有“事业”。学校有了办学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才能给教职员工提供个人生活的物质条件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教职员工才有了“职业”,才有可能实现个人价值及利益的实现。这就无形中引导了高校群体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关爱学生,从自我切身利益角度重视学生利益,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职员工从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出发“施优教”服务学生,使学生能够成人成才。因此说,“赢得学生”把高校群体和教职员工的核心利益落实到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上,从而实现三者利益双赢,是高校群体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统一。

3如何野赢得学生冶

3.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学校办学是向社会提供或者创造一种教育服务产品,学生及学生家长是产品的需求方,是消费者。在竞争激励的教育市场面前,没有学生,学校就没有市场效益,效益是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了市场,高校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和条件。消费者有权评价产品质量,同样学生作为消费者,有权评价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并且作为直接接触和感受的服务质量,往往对学生的满意度影响最大。学生缴费上学,是购买了学校提供的这种教育服务产品,在竞争的教育市场下,学生“择优选择”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导致了学校之间的优胜劣汰,促使学校必须“施优教”服务学生,让学生学有所成,成人成才,学有所值;树立教育、教学、服务三者并重的管理理念,以高质量的服务提升学生满意度,赢得学生。

3.2践行“以人为本”理念,通过实现员工利益最终实现学生利益高校应实施和践行“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尊重人、关爱人、保护每一个教职员工的权益,对员工个体从经济上提高待遇、政治上实现关爱、设计实施民主、公平、正义的各项管理体制和机制,注重用制度激励、利益拉动等柔性措施和手段来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而不是用硬邦邦的惩罚等措施来驱使,这就使得教职员工从内心里改变了自己“打工者”的身份和心态,从而能主动地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去承担更多的工作,去付出更多的精力。

教育质量的评价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在学校主动关爱教师,保护教师权益的情况下,依据“情感对应”的理论,教师会主动去承担多门课程,去承担更多的课时和其他的工作,会尽可能的提供高质量的课堂内容讲授。虽然从低层次意义上看,教师上课可以赚取课时费,但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学校的工作和任务,尤其在部分高校“人少课多”的情况下,应该值得肯定这种做法。最关键的是,要让教职员工在做这些工作和付出这些精力的时候,在内心里觉得这是有意义、值得做的。

因此说,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赢得教师的拥护和安居乐业,追求教职员工的“个人价值”及家庭幸福的最大化实现,实现了教职员工的个体利益,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最终必然会使学生得到受益,实现学生的成才,赢得学生的满意度,实现学校的群体利益。3.3建立以学生为“终端人”的教育服务链体系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等全方位赢得学生的满意度,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紧密结合起来,彻底颠覆传统高校“以教师为服务终端人”的理念,改变教师“自我服务”、“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观念。教师安心于教学之后,施优教、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成才,从学业和人才培养质量角度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学生管理者接受、理解并内化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将可以更好的改变传统观念上的上对下的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训诫的对象变为顾客进行教育管理,实施柔性管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设计开展各种学生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满意度;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应该牢固树立“教育、教学、服务”并重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服务链的终端元素,把学生的小事看做是学校的大事,满足了学生利益才能实现学校的和谐,从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细节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3.4实施爱心教育和激励教育高校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才,实施爱心教育和激励教育,赢得所有学生的满意度。坚持把爱心文化和激励文化融入到制度中,融入到学生管理活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融入到学生创新创业中,融入到实习实践过程中。

学校不但应该关注优秀生、尖子生的成才,更应该关注差生的教育和激励。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对学生进行分流分层,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成长,有所收获。优秀生、尖子生可以引导其向更高层次的学业迈进,提高学识和综合素质能力,素质稍弱的学生可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性教育,以“听得懂、学得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以灵活多样的爱心教育活动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们上进的动力。比如学校可以实施“多项奖”的奖励,只要学生有某一个方面表现良好,就可以进行奖励。改变传统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只奖励少部分的优秀生、尖子生的做法,最大范围的奖励有突出特色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5重视环境化人高校既要重视人造环境,又要重视环境化人,形成二者互动的良性循环。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俗话说“本性难移”。但是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否则就不会有“孟母三迁”的事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语了。人是社会化的人,是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环境对一个人肯定是有影响的,人本来就是群体生活的,很容易从外界吸收或学习,不同的环境下,成就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人的性格、心态、习惯,甚至爱好都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的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重视学生的微小的需求,消除学生中的不稳定因素,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总而言之,高校只有实现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才可能赢得学生。而赢得了学生,就可以有学校生存并持续发展的条件,实现高校群体的利益。高校存在并可以持续发展,员工个体就可以实现生活条件的保障和个人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员工个体的根本利益。因此,学生是高校群体、员工个体的本质联系元素。

参考文献:

[1]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

[2]王二栋.新集体主义: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实选择[J].2011(4).

[3]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