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68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68例分析

熊小猛1文安国1梁国标2

熊小猛1文安国1梁国标2(1.辽宁辽阳市解放军201医院辽宁辽阳111000)(2.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沈阳1100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目的:总结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经验和方法。方法:所有168例患者均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对可疑血管和病变血管进行多角度造影及三维重建。结果:所有造影患者168例,发现病变132例,比例78.6%,出现并发症23例,比例1.37%。结论:DSA检查在脑血管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准确评估血管病变,是一项相对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目前临床仍将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视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1]。我们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l2月诊治的16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结果进行报道,并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92例,女76例;年龄33.0-58.0岁,平均年龄42.6岁。诊断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经头颅CT或MRI确诊。造影时间选择在发病后6h-72h。

1.2方法采用Philip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术前6h禁食,术前30min地塞米松10mg,苯巴比妥钠0.2g肌内注射。患者仰卧位,碘伏消毒铺洞巾,右下肢股动脉使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成功后置人5F鞘,选择碘海醇或碘克沙醇造影剂,接滴注,术中常规使用尼莫地平静滴,造影管选择5F椎动脉管,分别置于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对上述血管行正、侧、斜和汤氏位DSA检查。

对可疑血管及病变行3D造影,动态及静态观察血管壁是否光滑,有无狭窄、造影剂的滞留及充盈缺损。术毕拔鞘后压迫止血10一15min,沙袋压迫8h,患肢制动24h。

2结果2.1DSA检查结果本组168例检出颅内“责任血管”病变者132例,阳性检出率78.6%。其中动脉瘤116例,血管畸形16例。

2.2并发症出现并发症23例,分别为:术后小脑梗死3例,积极治疗后生活可自理,可自行行走,但行走稍欠稳。穿刺部位、皮下出血20例,经热敷、理疗后自行吸收;3讨论3.1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A发现以动脉瘤多见。凌锋报道,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50%~80%[2],动脉瘤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

3.2脑血管造影并发症。

DSA检查发生的所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国内有资料报道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6%[4]。本组23例出现并发症,发病率与国内相比偏高,分析原因可能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熟悉程度、术后病情观察有关。关于造影时间的选择,我们尽量选择在发病后6h后至72h之内,避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期。过早的造影检查会增加动脉瘤再破裂的发生率,在脑血管痉挛期(<6h及73h一14d)内检查发生的并发症明显高于脑血管非痉挛期(6—72h及>14d)内检查发生的并发症[5]。

3.2.1本组所出现的小脑梗死并发症,分析原因:此病例为首次检查阴性结果,20天后复查DSA时出现小脑梗塞。梗塞原因考虑与操作时间长,术后使用尼莫地平不及时导致血管痉挛有关,经积极抗血管痉挛,脱水降颅内压及行脑室外引流后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能完全自理,仅遗留行走不稳,1年后复查时日常生活基本正常。提示我们要求术者手法娴熟轻柔,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熟练掌握,常规检查时一般不进行超选择造影,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尽可能短,特别是减少导丝使用频率,在保证造影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造影剂量;术前评判有血管痉挛者及时使用尼莫地平等药物。20例穿刺部位出血。经重新消毒包扎、局部热敷约1周后消失,其原因考虑为拔鞘后压迫时间短,术后压迫不当、下肢制动不良及操作中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所致。我们认为一定要熟悉操作程序,避免重复穿刺,动作轻柔,严格避免动作粗暴及及时使用导引导丝,避免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术后准确加压,适当延长压迫时间、穿刺侧下肢严格制动24h以上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出血的发生。

3.3DSA不仅图像清晰、超选择性、多角度、全方位观察病变血管的部位、性质,而且能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3D—DSA的出现和应用,由于其先进的三维重建成像功能,有效地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水平,因此DSA仍是诊断脑血管病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为正确做出治疗策略提供依据;并发症相对较少见[6],是一种相对安全,较为可靠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1]马廉亭,潘力.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5):413-415.[2]凌锋.介入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3-91[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40.[3]赵燕民,朱风水,李慎茂,等.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7(1):17-20,55.[4]LeffersAM,WagnerA.Neurologiccomplicationsofcerebralan—giography.Aretrospectivestudyofcomplicationrateandpatientriskfactors.ActaRadiol,2000,41:204-210.[5]陈长广,倪才方,陈珑,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造影时机的选择及其并发症的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8(8)603-605。

[6]周新民,全脑血管造影5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l0(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