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人民医院730050;2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细胞形态室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目的:探讨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5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组,同期选择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巨核细胞(MK)数量、分类及定量分析积分,同时检测两组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MK数量、MK1、MK2及MK4百分比高于对照组,而MK3百分比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MK数量、MK1及MK2百分比低于治疗前,而MK3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胞浆积分及颗粒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而退行性变积分则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胞浆积分、颗粒积分及退行性变积分均优于治疗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PLT及PCT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参数均优于治疗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要的诊断和疗效判断指标。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相关性
本文将我院收治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ITP患者治疗前后巨核细胞形态变化情况,以探寻巨核细胞形态变化在ITP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5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组,男36例,女16例,年龄在32-54岁之间,平均年龄(47.5±2.3)岁,病程在1周至3年之间,平均病程(52.9±3.4)d,同期选择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8±2.9)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入院确诊后给予地塞米松或泼尼松进行治疗[1],根据患者病情可加用丙种球蛋白,连续治疗1周后检测血常规,待血常规恢复正常后将治疗药物减至维持剂量。
1.3检测指标比较研究组治疗前与对照组MK数量、分类百分比、定量分析积分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同时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上述指标的变化。采集两组取材、涂片及染色良好的骨髓标本进行MK标准化记数[2],涂片体尾交接处按照顺序用油镜分类50个MK,在标准涂片面积内记数MK个数及分类,MK分类主要包括颗粒型、原始幼稚型、产板型及裸核型四类,临床标记分别为MK1、MK2、MK3及MK4,参考血液细胞学中分类标准计算各分类百分比[3-4],依据上述标准对MK细胞形态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颗粒积分、胞浆积分及退行性变积分,颗粒积分在1-3分之间,1分表示颗粒呈现局部分布或是呈现稀松状,2分表示颗粒呈现均匀分散状,3分表示颗粒分布不仅均匀,而且分布致密[5],胞浆积分在1-3分之间,1分表示胞浆量不足细胞核的50%,2分表示胞浆量在细胞核的50-70%之间,3分表示胞浆量在细胞核的70%以上,颗粒积分和胞浆积分越低说明细胞形态变化越大。退行性变积分在1-3分之间,1分表示胞浆边缘不整和空泡变性比例占胞浆比例不足50%,2分表示胞浆不规则和空泡变性占胞浆比例超过50%以上,3分表示整个胞浆和细胞核均有退行性变[6]。采集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静脉血,血样进行EDTA-K2抗凝处理后,采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7],检测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宽度(PDW)。
1.4统计学方法临床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MK数量及分类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前MK数量、MK1、MK2及MK4百分比高于对照组,而MK3百分比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MK数量、MK1及MK2百分比低于治疗前,而MK3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为临床表现的出血性疾病,成人患者初期起病较为隐匿,临床可见皮肤上分散的出血点或其他轻微出血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当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就会出现严重出血风险[8]。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生,ITP患者体内会产生一种自身血小板抗体,该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后,会缩短血小板寿命、加快血小板破坏及生成障碍,最终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患者在血小板减少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巨核细胞形态改变[9]。本文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前MK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前MK细胞形态评价指标颗粒积分及胞浆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而退行性变积分则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ITP患者巨核细胞形态相比健康者发生了较大改变,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优于治疗前,由此说明临床治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抗体导致的血小板数量降低,消除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这一现象对于TIP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占术,罗章琴,谢波,等.地塞米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形态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8):55-57.
[2]嘉红云,黄思聪,陈浩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脾功能亢进的巨核细胞形态学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592-594.
[3]陈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10):102-103.
[4]陈立,秦晓桦,谢晓玲,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与疗效关系[J].当代医学,2011,17(15):45-46.
[5]余晓红,徐晶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9):2139-2140.
[6]曹志坚,展昭民.宁血丸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3):244-245.
[7]唐玉蓉,孙婷婷,王际亮,等.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亚群细胞因子测定与骨髓巨核细胞分类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0):1746-1748.
[8]周立宇,张征,陶英,等.11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活检巨核细胞计数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19(1):202-206.
[9]陈建霞,黄衍锋,张旭,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前后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的变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2):1288-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