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以及护理学指导思想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护理专科毕业生的护理质量,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传染科的护理具有其特殊性,因护理人员需要近距离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使用过的医疗废弃物等,均可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此,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传染性护理教学过程中安全教育。
【关键词】传染性护理;安全教育;措施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以及其它致病微生物。作为传染病必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同时,传染病流行过程本身又受到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并介绍我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得常见疾病,及让学生掌握按相关法律法规各项传染病报卡时间,特别是甲型和乙型传染病的上报时间。传染病护理教学工作对于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教学中的一些应用体会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理论教学
让学生对传染病充分理解,并根据当前国内外以及当地传染病流行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讲授相应传染病护理学知识,如对人民大众危害较大、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狂犬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应详细讲解;而对于经典传染病但现在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如黑热病、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可适当少讲或让学生自学。
(一)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成和繁殖,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受感染的动物等。其中,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型和病期的患者传染病的传染力不同。非典型患者不易被发现,若得不到及时隔离与治疗,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典型患者的症状明显而促进病原体的排出与扩散,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如果得到及时隔离与治疗,一般不会引发疾病的传播。病原携带者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其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多少和携带时间的长短,更取决于其个人的职业因素和个人卫生习惯。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常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土壤、虫媒、医源性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侵入下一个易感者机体。
(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易感的人群,其中个人称为易感者;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二、传染性护理常见的传染情况
近年来,肝炎(甲肝、乙肝)、麻疹、肺结核患者逐年增多,护理人员是直接接触此类患者体液、血液及分泌物的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年限短的护士被刺伤、污染的频率最高,人数也最多;而几乎所有护士都有被分泌物污染的经历。譬如,(一)手部皮肤损伤情况。损伤手部的物种为穿刺针、一次性备皮刀、输液针头、破碎的输液瓶等。(二)被体液、血液及分泌物污染情况。其中被各种细菌标本污染手部者、被血液、排泄物喷溅到工作服或隔离衣上者、被其它体液污染面部者。
三、传染性护理保护的措施
为尽量避免损伤和被分泌物污染,减少护理伤害,制定以下防护策略:
(一)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治理,规范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的理论学习,增进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优化工作方式,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有健全的护理工作制度,如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及报告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有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护士知晓并保证实施。
(二)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在医学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安全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是为医学生开启的第一扇职业之门,它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职业安全知识的正确认知,养成实验中良好职业习惯。例如,通过“病原生物学”课,医学生既可掌握学科知识,又可了解卫生工作的感染风险,培养双重保护的意识——保护患者,保护自己。又如,讲授“细菌的传播途径”部分内容时,提醒学生临床操作中采取防护措施(洗手、戴手套、戴口罩)的重要性;在进行“医院内感染”内容介绍时,强调感染对象包括患者、家属及医务工作者;在进行“病原生物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观念,让学生思考可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和防护才能防止污染和感染的发生,以指导实验操作;在“免疫学”授课过程中,通过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知道免疫力是最好的药,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构成了相互影响的健康网络,所以身心健康是职业安全的有效保障。心理健康包括乐观向上的态度,良好的职业承受能力和面对风险时从容的职业素质……可见,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多个环节均可渗透职业安全教育,教师应细心挖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形成专业知识、专业习惯和专业意识。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因此,在本阶段的教学中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对保护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护理学专业理论教学中,除了讲授规范操作法外,还要加强标准防护知识的宣教,授课内容兼顾护理技术和无菌技术操作基本原则,七步洗手法和穿脱隔离衣法,无菌技术和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技术和分级防护技术,针刺伤防护技术和应急处理技术,艾滋病、乙肝、丙肝等血源性传染病在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技术,医疗废物的分类、放置与处理,疫苗预防内容和护士管理办法等内容,使学生能居安思危,重视防护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处理。
参考文献:
[1]况小容,张卫红.护理实习生对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的认知状况分析[J].当代医学.2012年10期.
[2]吕力学.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教育[J].医学信息.2015年52期.
[3]郭明清.传染科护士预防职业暴露的管理[J].中外医疗.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