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不同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

张显峰

张显峰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外二科46700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方法的疗效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骨髁上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固定方式均有临床优势,但是在具体的临床疗效分析上可以看,内固定的方法更为有效,患者的满意率也较高。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方法;疗效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于儿童,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在强调选择最佳治疗方法使骨折断端解剖复位的同时,固定位置及外固定方法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当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为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骨髁上骨折患者50例进行了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入选病例均经X线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类: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在3~12岁,平均7.21±1.33岁,治疗组进行了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在3~11岁,平均7.30±1.04岁,对照组进行了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差异显著性,有临床对比研究的意义。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首先要显露骨折端,清理骨折间隙内的软组织。在远骨折端内逆向穿入1枚或多枚相应直径的克氏针。将骨折复位后,把克氏针顺向穿入骨折近端的骨皮质内。采用尺骨鹰嘴,骨牵引复位方法。肩外展60°~70°患肢抬高30°,予以骨牵引。首牵重量为1.5~2.5kg,前臂用牵引0.5~0.9kg,其间注意血运和复位情况。修复骨膜后逐层缝合,术后石膏制动。穿入的针必须达到对侧骨皮质以保证有牢固的固定。针尾剪断后置于皮下组织内或留置于皮肤外。视病人年龄和愈合情况将针留置3~6周,同时用石膏后托保护肘关节于90°屈曲位。

1.2.2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了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握住其上臂和前臂,作顺势拔伸牵引、矫正重叠移位。若骨折远端旋前(旋后),应首先矫正旋转移位,使前臂旋后(或旋前)。渐将前臂在牵引下由中立位变为旋后位,纠正重叠、旋前移位后,术者以“两点捺正法”矫正侧方移位,助手继续牵引。复位后,固定肘关节屈曲90°~110°位置3周。骨折基本稳定后去外固定,逐渐加大肘关节的锻炼角度,每次锻炼前可用热毛巾敷或拇指指腹按摩肘关节周围复位后可予输液抗炎、消肿对症治疗待肿胀控制或消散时加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此过程需密切复查X线了解骨折是否移位,观察肢体血运情况。如一切顺利,3周后可拆除外固定。术后要维持有效固定,经常检查固定位置,查看有无松动,局部有无压迫症状,保持患肢于功能位置,如果肘关节屈曲角度过大,会影响挠动脉正常搏动。

1.3疗效评价

本次疗效评价采用了三类评价标准,具体如下。第一,优秀。患者恢复后活动自如,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负担,肱骨下端前倾角减少在10°以内者。第二,良好。患者恢复后能够自主活动,负担重量的能力较弱,X线检查骨折断端尺侧略有嵌插,前倾角减少在20°以内者。第三,差。患者自主活动受限制,X线检查骨折部位没有恢复,甚至出现移位。优秀和良好的患者为总有效率。

1.4随访

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和实地随访相结合。随访时间为7天~30天,平均随访时间为14.04±0.53天。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对比资料用具体数值和百分比进行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固定后的疗效情况进行了总结,具体见下表。

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从上表之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通过本次论文研究可以看出,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儿童身上,因此固定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采用了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方式优势在于费用较低,儿童痛苦感受会减少,但是小夹板容易松动而失去固定效果,使复位的骨折移位。因为小夹板依靠绷带的固定使其固定于受伤肢体的骨折部位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而由于肢体的运动也会导致绷带变松弛,从而使小夹板失去固定的效果,使复位的骨折再次的移位。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随时检测和进行固定控制。相对于对照组采用的固定方式,治疗组的克氏针内固定方法能够更好地保证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复,同时也可以在进行内固定的同时实现外部固定,术后不须外固定,手术疤痕极小,骨折愈合后门诊局麻下可拔除克氏针内固定,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出现肘内翻,手法复位的要点为:先纵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再侧方挤压纠正侧方移位,最后纠正前后移位。桡侧侧方移位不必完全纠正,尺侧侧方移位应矫枉过正,以避免发生肘内翻畸形。可以说两种固定方式均有临床优势,但是在具体的临床疗效分析上可以看,内固定的方法更为有效,患者的满意率也较高。

【参考文献】

1.郭庆立,李彦,李长源.分期手法整复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伤.2010(09):75.

2.李明超.经外髁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23例[J].淮海医药.2010(02):63.

3.黄洪斌,季向荣,鲍丰,张根福,范顺武.多方向不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09(04):96.

4.黄淑明,孔建中,水小龙.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6):107.

5.孙克洪,夏世平,陈超,褚琪平,周梁,沙明,郜晏星.牵引复位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伤.2009(05):33.

6.段玉堂,杨鹏.旋转折顶手法复位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伤.2009(05):96.

7.董喆,史民权.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改进及并发症防治的探讨[J].中国骨伤.200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