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姜城中学721000
摘要:近年来,高考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越来越难,给考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些人认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9分”是“夺命9分”。作为高考开考的第一门和第一大题,考生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做题情绪和做题速度。所以,研究本考题的做题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策略研究
一、从考查内容看
从2015至2017年的山东、全国卷来看,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考纲考查类别复杂,论述类文本的类型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同时,在教学与备考的过程中,读懂文本成为最基本的要求,不仅要读懂浅层次的概念与语句,还要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中把握核心内容与说理思路。
二、从设题角度看
出题人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往往对原文内容作了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的诠释,让学生理解并作出和原文是否一致的判断,这就明显增加了做题的难度。再加上,文本内容选择的大多是学生很少接触或最前沿的科技类或文学评论类文本,这无形中又给文科生或理科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
三、从训练策略看
1.训练整体感知意识。
整体感知,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理解内容,明确文章的主旨。操作策略:引导学生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
2.引导理清结构思路。
以往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时很少关注文本的组成,往往孤零零地分析某个语段或某个语句;很少注意语段的数量,更不分析语段与语段之间的关系。统观2014年以后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论述类文本,文字量在千字左右,由四五个语段构成,往往是“总—分—总”结构或者“总—分”结构。关注文章的宏观结构,要有层次意识,文章有几个语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比如2016年高考全国课标乙卷关于殷墟甲骨文研究的文章,共有4个语段:第1段是总说,界定了殷商甲骨文的概念,概括了殷商甲骨文发现的影响。后三个自然段是分说,从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引发中外学术界的发掘和做中国文字学的改造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殷商甲骨文发现的意义。了解了文本的结构思路,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对基于整体感知的文本理解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挖掘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
一篇论述文,主体部分(即分说部分)可以是并列结构,也可以是递进结构。并列结构的几个语段,其内容是并列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各个分论点是不能互相包容的,在陈述的过程中要分条列举,不能随意合并。如果是递进结构的内容,前面文段的内容就可以归纳入后面语段的内容,前面的内容是对后面内容的铺垫或者导入。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甲卷的论述类文本《艺术是什么》,第2段的观点是“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第3段紧承此内容论述“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后一段是在认可前一段观点基础上的发展,是对前一段的深化与具体化,论述了“接受者为什么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怎样完成艺术创作”的问题。当然,除此以外,还可能是正反对比关系。对两种信息与相关的语句要深入分析,注意其实质性的不同。
4.剖析材料语句内涵。
分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句末点号都不放过。论述性文本篇章以及句群内部常见的逻辑关系有提观点、作解释(证)、呈并列、承前文、结观点、再递进等。即:首句提出观点与话题,紧接着作解释或举例证明,解释说明的语句往往呈并列结构,证明之后承前文话题提出话题或新内容,最后总结上文,强调观点。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5.筛选还原转述信息。
如果说前四种意识是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意识,那信息转述意识就是解题需要强化的意识。高考试题的选项设置都是在信息筛选与综合的层面上做文章。第1小题选项的信息相对集中,基本能在某一段找到信息源,已经不再是原句内容的调整了;第2、3小题的信息源就不集中了,可能涉及两段或者三段的内容,需要在概括信息的过程中有信息转述的意识,否则不能顺利得出正确选项。
当然,信息转述不仅仅是语句的压缩或者内容的阐释,还有可能是逻辑关系的调整。有了正确的整体感知,分析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信息的归类与合并的辨识性操作,信息转述就容易了。
综上所述,要很好地完成论述类文本阅读,使那所谓的“夺命9分”不会成为现实,我们就必须扎实训练,潜心研究,读清观点,理清思路,认真审题,准确作答,力求做到不失分,为语文高考取得好成绩做好基础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