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与“会做”矛盾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听懂”与“会做”矛盾的几点思考

赵秀丽

山东省齐河县实验中学赵秀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能听懂是前提,会做题是目标。然而,在高中数学的教与学中,普遍存在着“能听懂课,但不会解题;一点就会,不点不知从何下手”这一问题。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教学方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上课时主动讲解,思路、步骤面面俱到,仔细认真;学生被动地听,做笔记,努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在这一过程中都展现出师生的勤奋不懈。其实不然,学生所谓的“听懂”仅局限于老师的具体做法,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去这样做,上升不到解题方法的高度。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只是上课的“傀儡”,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自己做题,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何谈解题。

二、教师的“教”方面。备课、上课、必要的巩固训练是老师上课的几个重要环节。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如果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仅凭自己的想象按自己的思路去上课而不联系学生的实际,结果是“好高骛远”过分高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认为学生应该或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再遇到,学生还是不会,从而造成反差。

课堂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碰壁,而自己包办代替,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使学生丧失了创新能力,从而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认为自己听懂的问题一旦没有老师在身边指点,便茫然无措,不知如何解题。

做题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中很多题目解题思路都相同,只要彻底弄懂一道题,胜过盲目地做100道题。这就要求老师精选习题,进行必要的针对性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而在这一环节,常常出现为做题而做题,为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的情况,学生即使听懂了这道题,稍微变一下形,还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三、学生的“学”方面。课前预习、听课,课后复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几个主要环节。课前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学生不可能每节课都精力集中,只有预习后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听课,而不至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使自己精疲力尽还劳无所获。但是很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听课,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认为自己听懂了老师讲的知识,结果还是不会解题。

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很多学生所谓的“听懂”只是懂得了老师讲课解题的每一步,在老师的点拨、诱导下,越过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认为自己听懂了,一旦自己做题,就不知该从何做起。上课时常出现这种情况:集体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响亮,到单独回答问题或做题时就不会了,说明学生听课时似懂非懂,不懂装懂,没有深入的去探究为什么要这样,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课后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接触新知识阶段也是遗忘最快的阶段,所以及时复习必不可少。但是在这过程中,很多学生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为完成任务而做作业,解题时只注重答案而忽视过程,长此以往,没有自己的仔细思考,认真领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为听懂记住的东西没有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为己所用,时间一长就忘得干干净净,结果还是遇题不会。

总的来说,会出现“听得懂,不会做”的现象,有教师、学生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走下讲台,接触、了解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作为学生,要掌握学习的技巧,不能一味的依赖老师,学习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真正听清楚想明白,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做到“听得懂,会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