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的临床观察

李瑛

李瑛(山西省武乡县人民医院儿科046300)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200-02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在明确发热的病因后,采取科学有效的降温措施,不仅能使机体的各项调节机能得到恢复和加强,也是衡量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1],近年来采用喜炎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取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患儿142例,均经血常规、胸部X线片及查体等明确诊断,并排除结核及其他可以引起发热的非呼吸道感染疾病。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1例,男33例,女38例,年龄5个月—5岁;对照组71例,男37例,女34例,年龄3个月—5岁,所有患儿发病时间均<3天,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止咳化痰常规辅助治疗及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喜炎平5—10mg/kg/d静脉滴注。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和输液后4小时体温及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体温下降>1.0℃;有效:体温下降0.1—0.5℃;无效:无下降甚至较就诊时升高。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71例中总有效率90.1%高于对照组71例中总有效率8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两组治疗后体温情况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体温升高2例,心悸,皮肤潮红,瘙痒1例,对照组出现体温升高4例。给予停药后渐缓解。

3、讨论

发热是各种致热源引起的临床常见症状,而存在呼吸道感染时的发热是在儿科临床诊疗中较长遇见的情况。高热可使肢体耗氧量与能量代谢均增加,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加13%,并可影响消化功能,增加心血管负担,使免疫抵抗力下降。高热可使患者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不适,甚至出现脱水、高热惊厥等一系列严重后果[2]。因此,适当降温成为在原发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退热药的使用方面,我国现阶段一般使用水杨酸类、非甾体类皮质激素及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具有1.抗病毒:对腺病毒Ⅲ、流感病毒甲1、流感病毒甲Ⅱ、流感病毒甲Ⅲ、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灭活作用。2.抗菌: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均有明显的杀菌和抑菌作用。3.解热消炎作用:对多种内毒素、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发热有解热作用。对多种炎症模型如蛋白、组织胺、二甲苯等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巴豆汕出血性渗出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4.镇咳:舒张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平滑肌痉挛,抑制浆液分泌祛痰镇咳。5.增强肢体免疫力:提高血清备解素水平,增强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脾内T、B细胞密度,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喜炎平注射液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时,可缩短疗程,减少发热时间,虽然报道因静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等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但在治疗时密切观察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严格掌握适应症,是比较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39-1640.

[2].成仁铎.诊断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