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者的角度解析纪录片的制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3

以创作者的角度解析纪录片的制作

赵祎

(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100088)

【摘要】自2106年至2017年12月,大型记录电影《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终于制作完成,该片讲述来自这片热土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生动现实,以及生活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奋发图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建设美好家园的感人故事。作为本片的总导演,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可谓收获良多,现将此中感触及经验做一归纳以飨大家。

【关键词】热土;内蒙古;纪录片;创作

1绪论

纪录片是什么?一般人认为,纪录片不外乎是具备跟踪拍摄、同期声、长镜头、客观记录等特征的纪实类作品,绝对的客观与真实是它最直接的印象。常看到听到许多人士这样给纪录片做定义: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是揭示事物本身的内涵和意义的电视作品,即采用大量的纪实手段,真实报道社会生活和人文历史现象。

诚然,这种说法固然无可非议,但是,以笔者从业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看,纪录片不能或缺的重要一点乃是主创人员的创意性。换言之,纪录片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纪实性而对被拍摄对象进行如实的跟踪、还原,更多的是要按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所选择地进行拍摄。如果套用专业人士的话语说就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就是运用多重复杂的艺术创造意识,有选择地把现实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真实、可信地再现出来。

所以,不得不说,承认纪录片拍摄的主观性,既有助于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又具有发挥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作用。

事实上,也只有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富有个性化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加充分挖掘被拍摄对象自身的亮点及内涵,促使片子更能打动人,从而进一步使得纪录片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

下面以笔者亲自参与创作的大型纪录电影《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为例对此进行探讨和归纳。

2创作者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2.1对于题材的选择与定位决定了题材本身所蕴涵的价值

大型纪录电影《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民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支持和内蒙古自治区委宣传部、国家民委研究室协助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内蒙古大窑影视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它以珍贵的历史镜头,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发生在祖国北疆——内蒙古草原震惊中华大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史诗。

该片讲述来自这片热土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生动现实,以及生活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奋发图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建设美好家园的感人故事。

之所以当初要选择这个题材,我们是有考量的。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近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制度安排,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昌盛的制度保障。《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真实纪录了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革命家,正确执行中共中央的决策,经过数次艰苦的斗争,使内蒙古走上民族区域自治之路以及繁荣昌盛的历史过程。

其次,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将于8月8日举行。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确立到蓬勃发展的重要庆典。因此,做一部纪录电影为这个庆典献上一份真诚的礼物则是必要的选项。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自治区考察,特别提出全国各民族人民要“守望相助”,增强团结,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正是从这样一种瞩望出发,通过浓郁、热烈和亮丽的画面,歌颂团结、进取和民族奋进,献给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

另外,对于拍摄地的选择也是有针对性的。

乌兰察布位于祖国的正北方,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厚重鲜明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我市发展文化影视产业的资源禀赋和巨大潜力。乌兰察布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大草原,这里风清气爽,天蓝草绿,被命名为中国草原避暑之都,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多样,是古代文明——蒙元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红色资源的文化非常丰富,建立了绥蒙地区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留下了乌兰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2.2创作设计来自于对历史及现实的总结

纪录电影《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的创作设计,是以内蒙古自治区这片土地为背景,讴歌在这方热土之上出现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代的种种史迹,以反映恒久的民族向心力,突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祖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伟大历史必然。

自近代以来,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以蒙古族为主要群体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反动统治,反对民族分裂,最终建立起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在新中国伟大时代中,内蒙古各族人民通过艰辛努力,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建设美好新家园的传奇故事。

历史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近代以来中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制度安排,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昌盛的制度保障。但这个制度的提出和最终走向完备,同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革命家,正确执行中共中央的决策,经过数次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使内蒙古地区走上民族区域自治之路。这对内蒙古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都有示范意义。《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真实纪录了这一历史进程。

民族向心力,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历史规则和传统。在中国的版图内,各民族人民从久远的历史里,即开始形成民族的汇聚、融合和守望相助。这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潮流。《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一片着意强调这种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底蕴,突出内蒙古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与民族分裂势力做斗争,为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家庭的友好相处、和衷共济所做出的奉献。

土地,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根基。生活在内蒙古广阔而高远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和性情。这是这片热土所赋予他们的,是他们灵魂深处的一种坚守。他们重情义,懂道理,讲回报,爱憎分明,甘于奉献,形成这片土地的鲜明印记。

“热土”一词,赋予了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英雄辈出、奋斗迭起、大悲大壮、大道之行的精神符号。从远古来,这片热土就是北方民族向中原进发和走向融合的出发地。取名“热土”,是希望抒写自近代以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以蒙古族为主要群体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反动统治,反对民族分裂,最终建立起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在新中国伟大时代中,内蒙古各族人民通过艰辛努力,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建设美好新家园的传奇故事。

近代以来,这片“热土”面临了急剧的民族衰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阶级大汉族主义的欺凌,使内蒙古人民沦落到极为悲惨的境地。是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蒙古民族的问题,同国内其他民族问题一样,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的无产阶级有责任将蒙古民族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任务,给予他们一切可能的帮助,并与蒙古民族联合奋斗。中国共产党还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使内蒙古人民摆脱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和发展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根本途径。由此,内蒙古“热土”上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运动,如火如荼。最终,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建立,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先河。

历史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近代以来中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制度安排,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昌盛的制度保障。但这个制度的提出和最终走向完备,同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革命家,正确执行中共中央的决策,经过数次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使内蒙古地区走上民族区域自治之路。这对内蒙古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都有示范意义。《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无疑要对这一历史进程真实的还原及艺术再现。

按照这样的创作设想,《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用较大篇幅记录了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共产党人,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在这片“热土”上团结内蒙古各族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蒙古族反动上层建立独立“蒙古国”的企图,推动民族区域自治运动不断前进的多次重大斗争,表现了他们的忠勇、精诚和献身精神。

2.3主题与细节意识的分析

《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详细纪录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构想和实践,纪录了党为恢复被国民党政府和日寇割裂的内蒙古辖区所付出的卓绝努力,使长久分割的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辖区,终得复原。

《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全景纪录了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恢复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及保护草原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努力;纪录了国家为建立包钢等大型工业基地所进行的艰苦工作和辉煌成果,纪录了国家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大力支持。影片还特别纪录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民族文化的辛勤工作,展示了今天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兴盛景象。

《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特别描画了内蒙古人民对祖国的殷殷之爱。通过大草原人民在国家困难时期收养南方3000多个孤儿的故事,表现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深情。

居住在内蒙古热土上的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忠厚、勤劳、热情、义气。他们长于歌舞,性格奔放。《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专门用美好镜头纪录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尽量用带有诗意的解说文字,来描画美丽内蒙古;用极富色彩的画面,来点染美丽内蒙古。

《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呼伦贝尔亲切接见牧民的谈话做结尾。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恰恰点出了本片的“热土”主题。

总而言之,《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作品。该片的制作重点就是把握大势,紧扣主题,巧妙地运用多彩的历史镜头,真实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奇绩。

本片采用基本线性的叙事结构,但其中运用了小的回溯、插叙方式,以增强故事的讲述力量。全片节奏分明而紧密,尽可能用诗化的解说语言,加强全片的情绪感染力。

3以创作者的身份进行大型纪录片的制作的一点心得

《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集中笔墨书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所创造的伟大业绩,也描写了他们可亲、可爱的品格,塑造了以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为代表的各族人民的群像。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拍摄,这部影片终于完成,自踏上原创地到拍摄完成,内心感触颇多。

守望相助是内蒙古人民共同的心愿,守望相助也是我们创作者的初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内蒙古各级领导、中央新影集团各级领导以及大窑影视各位同仁的支持下,在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才有了今天的这部电影。

内蒙古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感谢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伟大的人民,这也是我们作为纪录片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恰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和乌兰夫同志诞辰111周年之际,我们制作了这部影片,以表我们的心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秉承守望相助的初心,坚持自己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希望创作出更多的与内蒙古有关的新影片奉献给大家。我们用心去做,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意见与建议。

4结语

2017年12月8日,大型记录电影《热土——影像中的珍贵记忆》首映式暨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及乌兰察布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电影局、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央新影集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电影局艺术处、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时雨革命史料研究中心等处的各级领导以及乌兰夫的家人、影片主创团队、媒体记者均出席了此次发布会。

这是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之一,也是一部文化精品力作,生动再现了自治区成立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再现了乌兰夫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赵祎(1980)女,汉族,北京人,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文献纪录电影《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总编导。担任众多中央电视台栏目的编导,曾参与创作《小平您好》《为了胜利》《侯德昌》《热土》等大型文献纪录电影和纪录片作品。其中,《小平您好》《为了胜利》等作品获得过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研究方向: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