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桂(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江西新余338000)
【摘要】目的观察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量泵湿化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间断湿化组采用间断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气道湿化程度及高气道反应。结果微量泵湿化组在减少患者日均吸痰量、日均吸痰次数、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及高气道反应等方面明显优于间断湿化组。结论使用微量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
【关键词】微量泵气管切开气道湿化
自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气管切开患者6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和传统手工间断滴注湿化,经比较,微量泵湿化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湿化组。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4年1月~2009年6月我院行气管切开患者68例,随机分为微量泵湿化组和间断湿化组。微量泵湿化组34例,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21~72岁,间断湿化组34例,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17~69岁。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两组病例均按医嘱配置湿化液。微量泵湿化组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抽取湿化液,连接延长管和一次性静脉头皮针并排气,将注射器固定在微量注射泵上,取下头皮针针头,将头皮针插入气管导管内壁5—8CM,并用胶布固定于外周,根据患者痰液的粘稠度、量调节泵入速度,一般5—10ml/h,湿化液沿延长管均匀进入气道。间断湿化组由护理人员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3—5ML,取下针头沿气管导管壁在吸气末将湿化液注入气道,每1—2小时注入一次,也可以根据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情况调节间隔时间[1]。
1.2.2观察指标: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观察(1)日均吸痰液量;(2)日吸痰次数;(3)湿化不足表现为痰痂形成;(4)湿化过度表现为患者呼吸急促,痰液呈水样,血氧饱和度下降3%以上;(5)呼吸道刺激征,表现为刺激性咳嗽,血性痰或肺部哮鸣音。
1.2.3统计学处理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病人日均吸痰量、日均吸痰次数见表1。
表1两组病人日均吸痰量、日均吸痰次数比较(x-±s)
两组病人日均吸痰量、日吸痰次数用t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量泵湿化组在减少痰液生成量、吸痰次数方面比间断湿化组效果显著。
2.2两组病人三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病人三项观察指标比较(例次)
两组湿化不足、湿化过度、高气道反应三项观察指标用x2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量泵湿化组湿化不足、湿化过度、高气道反应三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间断湿化组。
3讨论
3.1正常情况下,上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湿化和过滤加温作用[2]。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吸入气体完全由下呼吸道加温和加湿。湿化不足的气体进入气道引起呼吸道纤毛运动频率下降,使其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分泌物不易排出,使肺部感染率升高,极易发生气管导管被阻塞。由于分泌物的阻塞,可出现肺不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致肺顺应性下降,造成通气量减少[3]。
3.2传统手工间断气道滴注湿化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气道湿化的需求,但因一次性用药量大,易引起患者产生刺激性咳嗽、憋气、心率增快、SPO2下降、血压增高等并发症;且两次给药之间有间期,经人工气道丢失的水分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患者易出现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甚至干结等。
3.3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与传统手工间断气道湿化法比较,其优点在于:(1)微量泵控制湿化液小量匀速进入气道内,每滴湿化液量极少,不易引起呛咳。(2)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内水分不断从气道口丢失,微量泵的持续注入弥补了水分的丢失,使气道处于湿化状态,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保证呼吸道纤毛运动,将隆突部位的分泌物运送到声带处,从而减少了吸痰的次数及吸痰管插入的深度,避免了对呼吸道的反复刺激及损伤。(3)使用微量泵可以较好地控制湿化液的量,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保证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以根据病情随时准确调整湿化液滴入的速度。(4)微量泵的使用有效地达到了气道湿化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5)应用微量泵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龚兴媛,马晓兰,陈艳莉,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9):1767.
[2]蓝惠兰,李雪球,覃铁和,等.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气管内滴注湿化液的比较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568.
[3]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