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一、当前高校国学教育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高校国学教育方法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以知识传授为主,以伦理道德教育为辅;以国情教育为主,以自身修养和可持续发展为辅。这样的教育方法虽然可以使大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具有可能性,为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提供了固定的平台,但是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日渐凸显。
首先,国学教育不应该只是为学习知识而学习,还要对学生的人生和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为社会发展起到建设性的作用。我们不能把国学看成是一门“绝学”,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机械地照本宣科式地传授一些“子曰诗云”一类的国故。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中,文教观始终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文”的主要作用是化成天下,或者说,文是工具,教化天下才是学“文”的目的,只知道摇头晃脑吟诗诵文的书生一般被视为酸儒或俗儒。所以我们今天的国学教育要深刻地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国学与社会现实需要的交叉点,努力使国学教育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这不但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关键,也对国学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当前的国学教育明显表现出一种重技轻道的倾向,这与国学自身的内在要求是相违背的。儒家传统文化观始终是把“立德”放在首位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圣人立言的目的是为传道,所以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观始终坚持文道一体论,在个别时期甚至出现重道轻文的倾向。重技术层面的“文”,而忽视思想道德层面的“道”的轻道重文倾向在历史上始终是为正统儒家学者所痛斥的。重视知识层面的传授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这一层面而不进一步挖掘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背后的道德动力,这样的国学教育将是肤浅的,不具备可持续性。
第三,当前以课外活动为形式的国学教育多以经典阅读、学术讲座和参观了解文化遗产为主,但是教师对大学生经典阅读缺乏系统地跟进指导,因而使得这一学习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随机性和不系统性。学术讲座和文化遗产参观等学习活动受制于外在资源的限制,无法把学习者的自身需求与学习活动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很难系统地、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基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四种创新型国学教育方法
党和政府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七大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社会各阶层的人文关怀。这一要求对国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探索国学教育新方法时必须以此为基点,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首先,国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加明确地表现出一种指向人的内心的关怀。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始终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00年前的汉乐府创作既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为原则的,从南北朝钟嵘的“滋味说”到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不平则鸣”,再到明代汤显祖的“情之所起,一往而深”的主情说,这种对内心情感的重视的创作主线始终不绝如缕。我们今天应该重视国学作为情感药方作用,为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给大学生所带来的情感垒块找寻一条救赎之路。其次,当“和谐社会”作为当代治国理念提出之后,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理念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和为美,和而不同等观念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二千多年,为大学生提供和谐世界、和谐人生的教育应成为我们当前国学教育的题中之意。这种和谐思维既包括内心的情感和谐,也包括身外的生态和谐。面对复杂多边、压力重重的环境,君子求诸心,内心的安宁是化解浮躁、压抑心理的一剂灵丹妙药,这种思想从孔子、老、庄到魏晋的玄学家,再到新儒学之濂、洛、关、闽诸学派,无论儒家还是道家的思想里,都能觅得到其踪迹。生态和谐的观念在传统文化里也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的文化里,我们能看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感;从“天人合一”的思想里我们能发现古人对和谐生存环境的孜孜追求;从山水诗派和画派的艺术作品中,我们能看出古人对优美自然风光的醉人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是国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和思维模式的变化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生于一个中西方文化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其思想道德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多样化态势,其思维模式表现为继承中有排斥,发展中有叛逆的矛盾现象,国学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与现代文化语境在对话中交融方面,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找寻一条切实的出路。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结合高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在国学教育方法上做了新的研究探索,总结出四种新的教学方法:
一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法。这是一种立足传统的教育方法。古人在文道关系上多持“文者,道之器也”的观点,认为文是载道的工具,所以只注重“文”的学习是舍本逐末。古人认为学者立身要正,读圣贤书首要的任务是要“养天地之正气”,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只是吟风弄月的文人是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只会雕虫篆刻的人是被主流文人耻笑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说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模式是一种回归古代文化传统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方法要求:(一)技术层面上,不以死记硬背具体的知识点位目的,而是要深入挖掘文化话语潜藏的微言大义,发觉文本背后的思想意义和道德价值,并把这些思想道德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以达到提升其道德素质的目的。(二)教学组织上,突破传统的封闭的文化课教学模式,可以把传统文化教育与主题班会、主题团课甚至大学生入学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以达到全方位、持续性的道德教育。(三)师资力量上,可以尝试加强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教学队伍的建设,首先从辅导员国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开始,然后由辅导员向学生辐射。(四)业务考核上,可以把文化知识的考试与学生平时的操行考核、诚信档案建设等相结合。
二是以社会实践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法。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化课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远离甚至是隔绝的课程,只是一些摇头晃脑的老夫子煞有介事地讲授一些与现实无关的古董文化,事实上这是很错误的认识。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旅游业蓬勃兴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特别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振兴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这种新时期的经济脉动必将给文化的发展带来绝佳的机会。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好文化层面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不但要求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也为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乃至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契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学校和地方文化共建等方式把课堂教学向外延伸,构建以社会实践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一)教学设计要以案例教学为主,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以点带面,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组织上要以小班化、小组化乃至个人研究为主,教师有讲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活动指导者的角色。教学设计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以致用。(三)师资力量上,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学术素养要求较高,要配备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必要时可以聘请社会文化名流和学者来指导。(四)业务考核上,以单位教学时间内指导的学生成果作为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首要标尺,辅之以教学指导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兼顾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是以心灵关怀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法。当前的国学教育教学方法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外显的、易于量化的课业成绩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心灵发育和情感关怀方面的巨大作用。当前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其中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高。这一代青年的成长经历中缺乏苦难和挫折经历,承受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明显,所以在大学生涯中每每遇到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挫折,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方面都可以为环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情感药方,如文学是人学,是与人的心灵相关的学科,艺术是人的情感的外显和结晶等等,要充分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灵关怀。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一)教学设计以交流式和对话式为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理解沟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宜以一本教材为主,照本宣科,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内容开展教学。(二)教学组织。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兼顾心理辅导。这样的教学活动最适于在心理问题较多的专业和班级开展。(三)师资力量上,要以专业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主构成,可以单独任课,也可以相互结合上课。同时要加强对心理辅导老师的传统文化培训和指导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四)业务考核。以目标学生群体的评价和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解决率为主要考核指标。
四是以生态和谐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法。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为国学教育又指明了一条重要的发展途径。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更加人性化的生存环境,关注人类和世界的未来命运,为自己和社会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这些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因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也长久地影响着世界其他文明,这些思想都为我们开展以生态和谐为本位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一)教学设计要以对比和启发式教学为主,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以在古代文化中寻求与现代文明的接轨为重点,在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下工夫。(二)教学组织。以大班化教学和讲座的方式为主。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可以选择文化基础比较好的专业和班级进行。(三)师资力量。以专业师资力量为主,教师最好具备跨学科文化研究的经验,特别是对于古代文化和生态文化、文化比较等方面有跨学科研究经验。必要时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四)业务考核。以学生评价为主,同时参考学生在此方面的学术钻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