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改革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新时代教育改革之路

张娥

(云南师范大学,6505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笔者提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并根据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核心素养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教育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主要表现在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步伐加速,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教育世界影响力加快提升,教育改革纵深推进。

二、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改革的方法论偏差问题,第一:我国教育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使既往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可持续性”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第二:诸如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择校问题、过度追求升学率问题,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社会适应性与符合性品质缺乏问题、核心竞争力不强问题、毕业生就业率下降问题、教育教学质量滑坡问题、发展定位模糊问题,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业性特点缺乏问题、层次不高与水平低下问题、趋同化问题、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问题等等。第三:这些问题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教育改革方法论偏差却是根本性与根源性问题。

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2016年至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重大转折,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国际化势不可挡,人工智能迅速崛起。中国面临的外部安全问题十分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中国虎视眈眈,多次挑衅,周围国家和地区蠢蠢欲动。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动力,同样面临复杂的时代挑战。国内社会矛盾转化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质量不充分,面对不同群体的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善;面对不同学生能力发展需要的教育活力不足,“一刀切”的评价体制仍占主导;教育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的任务还很重,各项调控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还有待加强;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基本办学条件、师资条件、财政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素质发展不平衡,德智体美劳中,智育一枝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身体健康成长、审美观、劳动意识和动手技能等培养训练环节不同程度地被知识学习的时间挤占了。

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教育质量发展不充分,择校问题、大班额、课业负担都是与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要紧密关联,优质教育资源仍显得不充分、教育质量仍需不断提升;教育面向未来社会发展转型关注不充分,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学校仍像”象牙塔”,学校、师生在如何满足社会经济产业结构需求及转型问题上的关注不足;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不充分,家长、学校、社会片面追求升学冲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

教育发展的挑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互联网教学使传统的学习过程面临颠覆。这给教育提出教育观念、教师专业素养、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挑战。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加快网络教学与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这给教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机遇。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世界范围内教育的相互理解、交流合作、协调发展。教育国际化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大势所趋。挑战来自于在参与教育国际竞争中,如何保持本土文化及如何使本土文化国际化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国际教育管理制度体系等。

三、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

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充分认识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清醒地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正视矛盾,面对挑战,科学缜密地设计当前教育改革聚焦的内容,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

聚焦根本任务,系统推进立德树人,颁布和实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五年规划,统筹设计未来五年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出台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教材以及引进教材管理办法,印发中职德育、语文、历史三科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形成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基本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教材编写审查制度,推进国家统编教材统一使用。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素养的概念: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语,而非结果导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备三个特征:共同性,一定是社会群体成员共有的素养,也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性,体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体现在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可教可学,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四、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建议

第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化,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当今的教育改革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可以说,核心素养引领着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脚步,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教育走向深度的体现。第二:聚焦人民群众关切,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力度。第三: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从根本上解决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保障和实施能力的问题。《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升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不仅开出了教师队伍改革的任务清单,并且为落实改革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实施机制。一是强化党的领导;二是强化组织保障;三是明确保障责任;四是强化经费保障;五是强化督导考核。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辛涛,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作者简介:张娥(1994.09-),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科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