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乡建筑规划设计院陕西省铜川市7271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城乡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我们开启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本文浅析乡村振兴与建设美丽乡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引言
对美丽乡村事业而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迄今为止最为重大的利好。2018年全国两会释放出的包括机构改革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改革、重要政策、重要理念,不少都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内涵将得到新的丰富,力度将得到新的拓展,重要性也将得到新的提升。这是一个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期,美丽乡村事业将为农村振兴、国家复兴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
1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就“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和观点,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说明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为应对“三农”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的矛盾孕育而生的。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矛盾在“三农”问题中表现为: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支持,可是反过来,农村在城市化过程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集聚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而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发展还停留在生产的个体化、单一化上;新时代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需要变得更加多样化。为这些新需要相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总要求为新时代发展“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提供了新思路。
2实现乡村振兴与建设美丽乡村
2.1着眼于新时代,创新推进
2.1.1土地
我们之前通常说,农村有“三块地”:农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种说法不全面,比较准确的说法,要么是“两块地”,即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后者包括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用地;要么说“四块地”,即农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因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相对比较稳定,没啥争议,也没有多少文章可做,所以才称“三块地”。现在“三块地”一般指的是:征收土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三篇大文章,无论怎么做,都要遵循三个先决条件,也叫“三个底线”,不能突破:土地公有制性质不能改变、耕地红线不能突破、农民利益不能受损。最近几年,中央在“三块地”上持续进行探索性改革,不断释放重大利好。2014年12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对“三块地”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随后在33个县开展了为期3年的试点。2017年底,试点被延长1年。从主管部门透露的信息看,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效果初显,已形成相对成熟的规则体系;宅基地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民取得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和完善宅基地制度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中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始破题。
2.1.2资金
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主要从三方面挖掘潜力。首先是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今后需要出台更多、更优惠、更全面的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怎么体现?这是最主要的体现。其次是激发社会资金支持力度。现在社会上的资金很多,包括银行的资金。这些资金如何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激励体系和环境。2015年五六月先后出台的两个文件,直接激发了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这两个文件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及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不但成立了农业农村部,而且对涉农财政项目进行了“归大堆”,总体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再次是调动农民资金参与力度。只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民群众就会自发地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这方面各地都有不少很好的实践。
2.1.3农民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关键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何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如何把劳动力培育成爱家乡、会技术、懂市场、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第二,“新农民”如何导入、如何发挥独特作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农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外面干得比较好,有经验、有技术、有资金、有资源,已经不是农民的村民,如何让他们回到家乡支持家乡的建设。另一类就是有乡村情结、愿意到乡村生活、创业的市民。如何做好他们的引导和服务,让这两类“新农民”融入乡村,成为新乡贤,需要引起重视,需要有一个大的系统性的良好环境。
2.2着眼于“全面性”,整体推进
2.2.1通过扩大乡村试点,逐步过渡到全部推进
今后三年的美丽乡村试点,应集中探索普通村庄创建美丽乡村的经验和模式,而不是像部分地区在第一阶段时把精力、物力、财力用在了“立花瓶”“造盆景”上。在已经是美丽乡村的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是没有意义的,只会加重“乡建马太效应”,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公,只会影响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扩大试点乡村的范围,让更多的乡村参与进来,为2020年在全国村庄的全面推开做好准备。
2.2.2通过扩大创建内容,逐步过渡到全面推进
囿于各地条件的不同、各地财力的不同,尤其是对“美丽乡村”这四个字认识的不同,就全国而言,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五花八门。尽管在2015年6月1日就实施了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但相关规定并没有在各地得到全部执行。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各地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的20字总要求,对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8个部分,对当地的建设内容进行重新梳理,该补充的补充,该完善的完善,该提升的提升,逐步实现涵盖乡村各个方面的“全面创建”。
2.2.3通过扩大村民共享,逐步过渡到全体推进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不平衡性还体现在试点村的内部。譬如,一些地方由政府出钱对村民民居进行了改造,部分试点村只改造村头或主要街道两旁的;修路、绿化也是只管大路、不管小巷。这就直接造成了同一个村里的居民的获得感不一样。美丽乡村建设不应该造成新的不公。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考虑全体村民的共建共享,尽量做到不让一户、一个人遗漏。美丽乡村一定是属于全体村民的美丽乡村,而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美丽乡村。
结语
正如中央所指出的,无论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笔者相信,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必将推动农业更全面升级、推动农村更全面进步、推动农民更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将共同支撑起中国乡村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于法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J].2018(02).
[2]魏玉栋.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J].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