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

吴晓静

吴晓静德庆县实验小学5266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推动中化名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名族自强不息的关键所在。而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弘扬,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避免学生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吸收。本文就当下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知识的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0-192-02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传承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在各种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是最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可谓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语文课堂是学习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一定要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复的接触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知识的传授、运用,语感的培养,让传统文化能够扎根在学生心中,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厚植传统传统精神的重任。

一、当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一)、从教师角度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虽将传统文化融入了小学语文教学,但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与艺术熏陶。在教学中,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经历,背诵诗词、名句等,知道诗词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思想,机械的运用翻译的方式进行传授,将诗词简单化,而没有从根本上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能理解文章本存在的传统文化内涵,导致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法获得较大的成效。同时,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只重视人文基础,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与艺术熏陶,导致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时,难以吸收课堂知识,并导致个人性格产生缺陷或产生极端思想,降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往往会选择一些辅助材料帮助学习,让课前预习更加简单点,如,课课通等,而选择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能力下降,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依赖辅助材料,这种辅助材料的教学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但从长远来看,更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与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掌握古文知识与作者背景知识方面,无法起来学习传统文化的作用,弱化了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掌握,并让学生的思维固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以后的学习。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近年来,我国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侵入,让人们逐渐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青少年对国家的定位。让青少年逐渐减少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过分青睐外来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贬低思想,形成极端的价值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文明、和谐社会的营造,并对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产生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从小学教育入手能够有效避免,在小学阶段就让下一代培养期民族荣誉感与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并保护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渗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效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当下“匠心”也是热点话题,而对于这样手艺人以及一些非物质文化,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需要从小抓起,让学生学会尊重并传承传统文化是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建立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要充分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为以后发展做准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对先人事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长河中的璀璨之处,加强学生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优秀民族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并学会辨别不同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避免外来糟粕文化对学生的侵害,达到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目的。而具备爱国精神的文人志士数不胜数,如两弹一星钱学森,在中国关键时期回国帮助国家复兴。只有拥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并正确对待中西文化才能规范自身,对社会有所贡献。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可行性策略

(一)、学好汉字,传承文化。

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汉字也经历了千年的演变,是我辈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文化产物,其蕴含着我国历史的演变与文化的深奥,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是中化文明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是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汉字过程中,教师可以展开对不同文字的发展史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字的含义,让学生对汉字的本来的面貌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每节课程课后都有着熟读熟记字与只需要识得的字,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识字过程中,帮助学生讲解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属、楷、草、行书的演变过程,将造字方法总结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从而让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更加系统,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汉字的演变史。并在这其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诗文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与文笔,并对学生的精神品质也有一定的帮助,当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通过教师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的诗人的基本知识与所处时代,结合诗人的经历,自主感受诗的意境与情感,通过对多种诗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代、环境下,诗人的所思所想,侧面折射出社会环境,营造出更加诗情画意的学习氛围,注重情感的培养,让诗词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熟读并背诵,使诗词的学习更加生动深入。如在教学王安石《元日》时,在除了解读必要的诗文含义外,教师可以展开从“桃符”到“春联”演变的介绍,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的千年文化,同时通过反复吟咏,让学生能够在感性中有所领悟,并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意,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三)、用民俗习性吸引学生。

中国历史经历了千年变迁,形成五十六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而不同的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习俗。在对于节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习俗与展开对传统节日的学习,为学生讲解习俗与节日的形成与由来,如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讲解春节的由来,与此节日时人们的特有活动,集中表现出人们对春节的尊重与喜爱,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可以通过相关的风俗、民族活动,让学生学习相关民族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氛围活跃,让学生举例更多家乡的民俗,让学生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入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加强学生的自尊心与社会责任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爱上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文化素养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从而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建立起学生的民族文化基石,让学生学习、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卫卫."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神州18(2017):141-141.

[2]蒋燕.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分析[J].课外语文,2014(6):16-16.

[3]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考试周刊,2013(75).

[4]于洋.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5):90.DOI:10.3969/j.issn.2095-4743.2018.05.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