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曾雷波

曾雷波(永州市第二中学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地,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们都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着探索。笔者也积极投身其中,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改正。本文结合实际,就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思考

自2007年9月开始,我们湖南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本人经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感新课改后的老师们的压力将更大:老师要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争取最好服务于学生。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是一门新课程,对于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来说心中没底,也普遍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困惑。对于新课程,教师观念的更新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一些观念的思考:

一、创新旧的教学模式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很难明确的,也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式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新旧课程都共同的特征,他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顺序、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上是一样的。

由此观之,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旧的教学虽然有区别,但不是完全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旧的,以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要旧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旧课程的革新与挑战,更是继承和创新。

二、树立新课程下的的教材观

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好文章”,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的、习惯的做法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对教材认识的盲点不仅表现在对广义教材的理解,更体现在对狭义教材的误解。从狭义上说,教材即指教科书,它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它的本质应该是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加工。根据这样的定义,教师不仅有权编制、加工教科书,而且是现成教科书必须经由教师加工后才能成为适合学生合格的教科书。错误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因此,教学行为就呈现为“以本为本”、“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课程改革中提出课程,教材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同开发管理,给予广大教师编教材的空间,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三、重新定位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

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重新定位好师生在课堂的关系,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体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只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负担确实变得比以前重了。但在这辛苦的学习与钻研中,实现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3期

[2]吴志华,崔玉影;对目前教学模式构建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科学;2002年04期

[3]张科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D];扬州大学;2007年

[4]张学斌;应对新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曾雷波(1979--),男,毕业于吉首大学,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湖南省永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