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陈传兴

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菏泽274700

摘要:土地整理不仅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自从国家提出“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以来,从城市到农村,各地都积极响应,纷纷开展土地整理和空心村、闲置土地的治理工作。然而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土地整理;问题;措施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补充耕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更好的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但因我国对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论不足,许多地方开始土地整理的时间不长,虽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1.1只求耕地数量的增加,不重视质量提高

我国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耕地总体质量较差,并且后备资源不足。土地整理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大背景,必须完成的一个新增耕地比例(出地率)的刚性指标,而对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生态效应没有定量指标要求,结果造成土地整理中重数量、轻质量;重面积、轻效益;重开发、轻复垦等状况。而且许多土地整理项目位于丘陵地、荒坡地、河滩地等,虽然增加了耕地面积,但是土地整理成本高、效益低;还有的土地整理只进行简单的地块合并、土地平整,很少进行土壤改良,导致新增耕地质量很差。

1.2界限模糊不清,土地权属不明确

我国《土地管理法》中有明确规定:“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的以外,属于农村集体所有”。但诸多地区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到底是属于村集体、乡(镇)集体还是集体经济组织。这种权属不清的状况,不能依法保护土地产权人的权益,也不能保障整理开发者的利益,更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而,土地整理前就涉及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同时,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打破一些原有的权属界线,因此如何划分土地权属,就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1.3生态环境屡遭破坏

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和协调,但在实践中往往只追求高效率,例如土地平整完全采用机械化操作,导致田间道路、沟渠完全硬化,造成土壤板结、自然植被破坏、生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土地整理的建议

2.1加强申报项目审查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申报项目前,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项目选址时必须考虑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是否有适宜整理的后备资源。

(2)立项审查部门,要认真组织县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现场踏勘,并协同相关单位如农业、水利、林业、环保、财政等部门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在积极听取当地有关领导、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认真讨论分析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还要考察申报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生态建设要求,及申报地的各项自然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2.2加强各部门协调

施工阶段是土地整理项目的关键环节,也是决定整个项目成败的最重要的阶段。施工过程漫长而复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部门应通力协作,严把质量关。首先,应公开招投标选择有资质、信誉高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其次,监理单位要认真负责,不能敷衍了事,认真记录施工日志、监理日志等,遇到质量问题绝不能姑息,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做出处理,真正做到质量过硬;最后,县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监督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3积极推进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可以使规划设计更贴合当地群众需要,更加切实可行,也可以使施工更加顺利,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因此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应积极推进公众参与机制。

(1)提高群众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加大宣传,通过宣传可以让群众及时了解、关注土地整理项目,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提高群众参与的热情,积极对规划方案献言献策,避免项目规划脱离实际,使土地整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保障制度。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众参与土地整理也应提升到法律保障的高度,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使公众参与渠道更加通畅,更加法制化。

(3)制定详细参与方案,成立公众代表会。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制定详细可行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的程序、组织、内容、人员、方式等都要制定详尽方案;土地整理项目可能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根据各利益主体,可建立县乡村三级代表会,这三级代表会涉及政府、企业、农民等,代表会的意见也更加多元化,也更能反映和平衡各利益主体的需求。

2.4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土地整理项目的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在项目的选址过程中,要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实地考察,邀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论证,听取当地领导和群众的建议,对土地整理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在结合当地的土地分布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的位置、区域、投资的规模、新增耕地的数量等,并且重点分析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2.5重视土地质量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我国土地整理过程中应该把提高耕地的质量和数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保证耕地的质量,才能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对我国农村的土地进行整理时应该加强对土壤的改良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土地整理质量的标准,使土地整理后质量的通过有章可循。此外,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土地整理之前要对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主要是评价项目工程对土壤和动植物的影响。把农村中丘陵、河川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土地整理中的耕地、农田等联系起来,建设优美的乡村环境。

2.6重视规划设计预算工作

(1)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群众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确保设计方案切实可行。

(2)节约项目资金,不要盲目提高设计标准、超前设计,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如果当地实际特殊,可积极反映意见,尽量减少变更。

(3)对设计公司进行诚信考察和资质鉴定,选用诚信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有资质的设计单位。

2.7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制度的完善和制定是一切工作执行的基础性条件,在进行土地整理过程中,为了保证土地整理的效果和耕地的质量,约束土地整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某些行为,有关部门必须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土地整理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土地整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总结

土地整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和瓶颈,希望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能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使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真正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刘向东,陈溪涛,郭毛选.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决策研究进展与展望.安徽农业科学,2011(6):22.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编—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