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萍张红雨陈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桂林541002)
1病例简介
患儿:男性,11岁;因发现心脏杂音入院,患者平时无活动后气促、乏力,无口唇紫绀、杵状指及蹲踞现象。足月顺产,生长、发育及智力与同龄儿童无异常。平素易感冒。查体:心界不大,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行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部瘤)、三尖瓣返流(少-中量),室间隔膜部缺损7.5mm。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于2012年1月8日患者取平卧位,在局麻下行先心封堵术,投照体位造影及术后心脏彩超,提示室间隔缺损(VSD),测量VSD直径为5.0mm,基底部为6mm,选用8mm对称型VSD封堵器,但将此VSD封堵器送至VSD处试封堵VSD时,封堵器滑落回右室;改用10mm对称型VSD封堵器,再次行试封堵,但封堵器仍滑落回右室;再次复查心脏彩超提示VSD缺损直径至9mm,造影显示膜部缺损部位距离三尖瓣、主动脉瓣较远,行封堵后不影响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功能,避免加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予改用14mm对称型VSD封堵器,封堵成功;手术顺利,无不良反应。患儿术后一般情况可,未诉胸闷、心悸、头晕等特殊不适;复查心脏彩超: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室水平未见分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儿于2012年1月12日即术后第四天清晨8:30左右出现黑曚、晕厥,伴抽搐,持续数秒自行清醒;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伴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立即予甲强龙、泼尼松冲击治疗及提高心室率药物:茶碱缓释片、心先安等药物治疗,心电图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改善,建议安装埋藏式心脏永久起搏器带动心脏起搏,但患者家属不同意,予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运用营养心肌药物:辅酶Q10软胶囊、左卡尼丁注射液等。至当天下午约18:00左右心电监护仍提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予微量泵泵入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室率。于1月13日9:30左右心率约80次/分,患者无黑曚、晕厥再发,予暂停异丙肾上腺素,后反复复查心电图,仍有反复阵发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但有所改善:即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于夜间睡眠状态下出现较频繁;患者清醒状态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明显改善(交感神经占优势);予晚上加用阿托品片0.3mg提高心室率,加快房室传导;1月16日甲强龙已用4天予改用地塞米松注射液,于1月19日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示:(1)窦性心律伴II度及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频发室性逸搏,部分呈室性融合波。(3)偶发室性早搏。(4)心率变异正常。于1月19日患者家属强烈要求出院。几经劝说无效,予出院带药:阿司匹林肠溶片、泼尼松片(10mgTid)、阿托品片(0.3mgTid)及营养心肌药物。并要求电话随访。患者于2012年1月31日门诊复查,家属诉无黑曚、晕厥等症状再发,行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未见明显的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变异好。嘱患者坚持服用泼尼松片,逐渐减量至停用,继续定期复查。
2讨论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经导管VSD封堵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VSD距离房室传导束近有关,封堵术中封堵器对VSD周围的心肌挤压、摩擦,导致周围组织出现炎性渗出、水肿,当挤压、水肿影响到周围的心脏传导系统时,可以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出现房室传导阻滞[1,2]。
本案例为患儿于封堵术后第四天出现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其原因分析如下:(1)VSD封堵器过大;(2)因各种原因,本患儿行VSD封堵治疗过程中,经三次试封堵才最终封堵成功,且结合心脏彩超示:膜部缺损由7.5mm增至9mm,考虑因多次试封堵术致缺损部位组织损伤、加重缺损面积,导致局部心肌及周围的房室传导束逐渐出现严重炎症水肿而引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经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可好转,考虑其为导致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可能性大。
在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防治房室传导阻滞:(1)运用心脏超声心动图准确的测量缺损直径大小,以便正确选择VSD封堵器的大小,切忌过大;同时应避免选用过小的封堵器,增加手术操作过程,造成对周围组织的反复损伤;(2)VSD封堵术后应住院观察1周以上,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3)在术中建立钢丝轨道操作中导丝滑动或压迫损伤、封堵装置对组织的挤压摩擦,均可能导致周围组织炎症性渗出、水肿,因此不论有无临床症状,我们均建议VSD封堵术后常规给予激素治疗,心电监护至少48h,以减少其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一斌,华益民.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6):548.
[2]张玉顺,李寰,刘建平,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