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中骨质变化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CT中骨质变化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朱志刚

江华县人民医院湖南永州4255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CT中骨质变化对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且在术前接受过CT影像学诊断,回顾性观察患者的CT影像学图像特征及骨质变化情况,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8例患者在CT上表现出骨质增生的情况,与术中所见肿瘤始发位一致的共17例,一致率为94.4%。16例患者CT上表现出骨质移位的情况,14例患者表现出骨质破坏的情况。结论: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中,根据CT中骨质变化的情况及CT值分析,可以对肿瘤根蒂进行有效的预测及定位,有利于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促进肿瘤根蒂的彻底清除,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T;影像学特点;临床诊断价值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在所有鼻腔鼻窦良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居于首位[1]。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骨质变化对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治疗并在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患者均在术前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并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完整。

患者中,男23例,女7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7±3.9)岁。均为单侧发病,属于复发的患者有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持续性鼻阻塞、鼻出血、流涕、鼻翼痛、嗅觉减退、头痛、耳鸣、面部疼痛等主要临床症状。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CT扫描:使用仪器为GE生产的OptimaCT520Pro多层(16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做常规冠状位和轴位平扫,扫描范围分别在额窦至蝶窦、眉弓至上齿槽。设置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层间距2.5mm,窗宽300HU,窗位60HU。明确肿瘤根蒂所在的骨壁,并对近骨壁处肿瘤组织的CT值、肿瘤边缘区CT进行测量,分别记录根蒂部CT值和非根蒂部CT值。同时了解肿瘤是否存在骨质增生、骨质移位、骨质破坏、气泡征等征象。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后进行扫描。将扫描图像传入工作站,做三维重建。

选择两名经验丰富、年资高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观察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判断患者的骨质改变。

1.2.2治疗方法

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下的鼻内镜手术,先经常规肾上腺素棉片对鼻腔黏膜进行收缩,根据术前检查的结果确定肿瘤的来源、基部等,使用切割吸引器将肿瘤及其基部黏骨膜等一齐切除后,以电钻对增生骨质进行磨除,直至正常骨壁。必要情况下,可以对其实施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经CT诊断可见,肿瘤多呈现出均匀/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呈不规则状,其CT值在22Hu-45Hu之间,其中肿瘤根蒂部的平均CT值为(36.9±9.8)Hu,显著高于非肿瘤根蒂部的平均CT值(26.9±6.9)Hu。13例患者有边缘乳头状改变表现,16例患者呈膨胀性生长,15例患者合并小气泡征。

30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中,根蒂起源于上颌窦、鼻腔外侧壁、额窦、蝶窦、筛窦的患者分别有13例、10例、2例、1例、4例,分别占43.3%、33.3%、6.7%、3.3%、13.3%。起源于上颌窦的13例患者中,又分后外侧壁、内侧壁、前壁、底壁,分别有2例、6例、3例、2例;起源于鼻腔外侧壁的10例患者中,分钩突、筛泡、中鼻甲及上鼻甲,各有3例、3例、2例、2例;起源于筛窦的4例患者中,分前组筛窦、后组筛窦,各2例。

观察患者的骨质改变情况可见,18例患者表现出骨质增生的情况,与术中所见肿瘤始发位一致的共17例,一致率为94.4%。1例与不一致的患者在CT上表现出中鼻甲骨增生的情况,而手术检查发现其始发位在前组筛窦。6例患者CT上表现出骨质移位的情况,占53.3%,包括上颌窦内侧壁移位、中鼻甲移位、钩突移位、鼻中隔移位的患者各8例、3例、3例、2例,分别占50.0%、18.8%、18.8%、12.5%。14例患者CT上表现出骨质破坏的情况,占46.7%,包括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中鼻甲骨质破坏、钩突骨质破坏、额窦骨质破坏、筛窦骨质破坏等,各有6例、4例、2例、1例、1例,分别占42.9%、28.6%、14.3%、7.1%、7.1%。

3讨论

临床实践研究表明,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手术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高,而复发的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的原发部位在术中未能得到彻底清除[2]。因而临床上,将肿瘤根蒂部进行彻底的清除意义重大。由于治疗中,肿瘤原发部位不同、累及范围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有差异,因而做好术前评估,确定肿瘤根蒂,对于准确切除肿瘤、降低肿瘤复发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将鼻窦窦壁局部发生偏心性骨质增生和硬化的情况定义为局部骨质增生[3],常规确定肿瘤根蒂的方法是通过术中鼻内镜检查,但已有研究证实,CT中局部骨质增生的检查能对肿瘤根蒂的情况进行预测,且局部骨质增生的情况与肿瘤根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两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测手段CT和MRI中,CT可以对骨组织有良好的显像效果,而MRI则对软组织变化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本文对30例患者的CT骨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见,经CT检查发现的18例局部骨质增生的患者,与术中肿瘤根蒂的一致性为94.4%。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中并非所有患者都有骨质增生表现可以对肿瘤根蒂部位进行判断,这可能与患者的肿瘤生长部位、发病时间等因素有关[4],需要结合CT值及骨质破坏、吸收移位及气泡征等表现对根蒂部位、出血情况等进行预测,如骨质破坏、吸收移位等的情况通常是肿瘤压迫骨组织引起的,会造成供血不足、溶解吸收情况,而软组织内的气泡征则是因肿瘤向窦腔内膨胀性生长所致,均可作为肿瘤根蒂部位判断的间接征象,在鼻内镜手术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预防,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玉今,赵志梅.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J].吉林医学,2010,31(6):4438-4439.

[2]白伟红,鞠建宝.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96例CT影像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2,27(2):169-171.

[3]张兴强,李胜,侯明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24(2):299-301.

[4]李晶玉,何福芹,张念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生发中心的CT诊断[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