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枭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成都610000)
一、体育游戏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在体育游戏化教学开展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洛扎洛夫的暗示法教学原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等教学原理作为依据。
洛扎洛夫认为,对儿童少年(后简称“儿少”)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间接的、含蓄的暗暗示法。他主张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重视儿少的兴趣,重视隐性环境对儿少的影响。把有意与无意结合起来,把理论与情感结合起来,调动儿少的认知积极性,开发儿少潜在的能力。对低段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启发我们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心情中体,并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自身体育素质。
皮亚杰认为,儿少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少是主动地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与客体相互作用,感知客体,理解客体,并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的发展。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水平,还要尊重每个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
二、体育教学游戏化在学校体育教学文化中价值
(一)、观念层面上的模式指导价值
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相对国外来说比较缓慢,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相对滞后,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还比较盛行,不适应教育的与时俱进。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回顾体育课教改几十年,从线形的生理维——注重课的密度与负荷,到平面的心理维——注重健康、快乐、兴趣,再到立体的生理维、心理维、社会维——注重成功与个性,这一发展历程,是何等的艰难,以致于至今还有不少体育教师还处在线形思维阶段。然而体育游戏己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体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游戏是一种随个人意志而自由选择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的欢乐,作为参力活动的原始报酬。游戏一词具有两种定义:一是指无一定形式的虚构活动,另一是指有一定形式的正式活动。”体育游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模式指导思想,把体育课目标从竞技层而转移到育人层而上来。
(二)、器物层面下的内容手段价值
中小学体育课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木部分、结束部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结构及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中把体育游戏作为学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先得到应用的就是充当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手段与内容。一般中小学体育课准备部分,通常组织方法是慢跑两圈再做几节徒手操。这种单调的准备活动与儿童少年的心理需要明显脱节。体育游戏的出现基本上解决了这一矛盾,但体育游戏并不能完全替代准备活动,笔者认为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学生满意度高(许多游戏迎合小学生的兴趣,但中学生并不喜欢)。
(2)便于基木内容(体育大纲教材)的教学。
(3)经济性与时效性强。因此,从体育课的角度上看,投掷、跨栏、单双杠、武术等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不要盲目使用体育游戏作准备活动。
三、体育教材内容游戏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
体育游戏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于受到传统达到孔孟教育思想以及苏联凯洛夫的教育观念的影响,现今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很少重视体育游戏的开展,依然是学什么就练什么,体育游戏可有可无,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游戏的教学功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式教学组织形式己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我国体育利研人员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而发展。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能,培养良好的品质。
体育游戏具有潜在的效益:①,增进同学间的友谊;②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④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⑤培养学生的兴趣;二种是隐性效益。①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差距;②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③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师要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树立以快乐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对体育游戏的“非体力价值”的粗略探讨,以引起同仁对其高度的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重“强身、健体”,轻“教化、育人”的研究倾向,从而减少国家对这方面不必要的投入资金和人力。确保体育游戏这门学科的健康、全面的发展。笔者坚信,体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必将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它不仅对提高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为新世纪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