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模式下中小学集约校园空间的多元化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国际教育模式下中小学集约校园空间的多元化设计研究

陈健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同龄学生的大量聚集,我国居民对于中学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日渐提高的国民生活水平也对学校的建设标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与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共同形成了中学校园向集约型模式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在集约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校园内部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可能性,是本文主要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集约化;多元化;空间营造

一、国际教育模式综述

相对于我国传统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国际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同时十分强调理解教育。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着重于三个方面:学习和平、人权、发展、环保知识和对不同文化点的理解;尊重、责任、开放的心态,共同体意识,全球意识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想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国际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学科渗透、活动课程、综合实践、专题学习、主题统整、互动交流、单独设课等,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比较关注,允许并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国际教育模式对于教学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不在单纯以教室作为教学载体,而强调校园空间的多元化,以满足课外实践、沟通交流、接近自然、激发想象、个性选择等综合教学需求。

二、我国中小学校园设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各方面原因,中小学校园用地日趋紧张,而社会的教育观念却一直在提高,人们对学校所扮演的教育角色的期盼度越来越高,校园所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紧张有限的用地和校园功能日趋复杂化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如何在设计当中去解决和协调这个矛盾,是当今中小学校园设计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为缓解上述矛盾,中小学校园的实际正趋向于集约化的模式,以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上海德富路初中和台州天台第二小学是其中的代表。这种集约趋势主要体现在校园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在功能布局方面,集约化的校园通过功能的复合化来体现,这种功能的复合摒弃了以往校园设计中建筑以功能单元自成独栋建筑单元的布局方式,而将多个功能视为校园整体的组成部分,从而化零为整,校园以建筑综合体的方式呈现。在空间结构方面,集约化校园一般强调直接高效,因此空间较为简单直白,这为建筑设计师带来了新的课题:设计中如何避免集约化校园空间的消极、单调,增强人性化、多元化的空间体验?

本文以深圳太子湾国际学校方案设计为例,着重探讨在中小学的集约化设计中尝试通过从建筑自身当中挖掘积极的校园空间的策略。

上海德富路初中

天台第二小学

2.1项目概况

深圳太子湾国际学校的设立目标旨在帮助中国高中生顺利进入世界一流的大学,并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学习,专业发展做好准备。项目位置地处深圳太子湾片区北部,位于深圳市蛇口南海大道以南,太子湾环路以西,太子湾六路以东,港湾大道以北,用地面积为15755.88㎡。学校的办学初始规模计划为高中28班,班额均为25人,招生规模约700人,并要求考虑未来扩招至36班的可能性。校园建筑包含行政办公楼、图书楼、艺术楼、体育馆、餐厅后勤楼、教学楼及实验楼以及其他辅助用房等校舍,计容建筑面积共计约15000平方米。

2.2用地解读

周边交通:南海大道为在建的城市主干道;太子湾大道为规划的城市次干道;港湾大道为现有的的城市支路;商海路为规划的城市支路。其中商海路与南海大道交接通过匝道连接。用地南向对角地块为深圳地铁2号线(蛇口线)的蛇口港站,其中D出口与项目用地直线距离约120米。港湾大道在用地两侧设有公交站,规划在用地东南侧地块设有公交首发站。

周围景观条件:项目用地东向400处有微波山,西向600处有赤湾山,植被茂盛,可分别通过港湾大道和南海大道形成的视线通廊观赏到。规划在用地东南向结合在地下轨道的上部沿港湾大道设置了带状的雕塑公园。用地西北向的南山公园山体被现有建筑遮挡。

三、功能布局策略

由于相较于建筑整体规模来说用地较为紧张,因此设计上化零为整,将所有功能组织在一个完整的建筑形体当中。在总平面布局方面,方案尽量将校园功能用房集中布置在远离城市道路噪声源的东南侧,而将运动场地紧密地布置在场地西北侧。校园整体形成以沿对角线形成南静北动的基本划分结构。

普通教室区设置在2-5层的南向L形区域,保证充足的自然采光且远离城市干道的噪音干扰。科教区分为两部分,其中首层设置生物实验室,与室外生物园结合布置;物理、化学实验室则布置在西侧3-5层,贴近普通教室区。阅览自习区位于建筑中部,设置在2~4层,空间丰富,室内外结合布置。艺术区与体育区整合布置在北侧,避免对其他教室产生干扰,同时作为隔离城市道路及运动场地噪音的物理屏障。剧场采用下沉式观众席,可兼做小型表演和学术报告使用。体育馆叠合在剧场上方,方整的布局可满足多种运动场地的布置方式,亦可作为学校室内典礼活动的场地。体育场的看台位于建筑东北侧沿跑道布置,可容纳350师生使用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可利用上部的悬挑形成可遮阳挡雨的空间。在首层西部设置生活服务区(食堂和便利店),靠近后勤出入口,同时也教师学生均方便到达,后勤办公区位于2-5层的西北部,相对独立,可通过连廊方便到达教学区。

四、空间布局多元开发策略

学校的办学将采用经过美国西部认证机构WASC认证的纯美式四年制高中课程,与传统国内学校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国际学校的教与学活动会更加注重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知识与应用之间、在理解与创新之间的融会贯通——这也是本项目空间设计的重要切入点。校园的内部开发式空间由东至西形成立体的之字空间序列,结合功能赋予不同庭院空间不同的主题,从而为师生创造与众不同的空间体验。

1、入口空间

方案摈弃传统宽阔的礼仪入口广场,使用一个接近于厅堂的宜人的灰空间来承担传统校园入口广场的礼仪性功能,并且与校园内部庭院流畅衔接,在大尺度的架空入口处可以透过庭院,窥望校园内的生动场景。变化丰富的庭院满载绿意,有机地将功能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轻巧开敞的共享大厅,彰显时尚开明的校风。

入口广厅

2、趣味阅览空间

穿过礼仪入口大厅,可到达第二层次的内部空间,即与建筑内阅览自习区结合设置的趣味阅览庭院空间,它作为联系整个校园空间的纽带,起到了活化核心空间氛围的作用。常规传统的教学楼,楼层之间往往通过单一功能的交通体联系,实际上楼层之间的交流是中断的,而本方案旨在削弱此弊端,以往传统封闭的图书馆在此案中被分解为开放性的阅览区,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开敞、半开敞、封闭等多元化阅览空间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在这所学校里,阅览空间不再是单一的读书功能的封闭房间,而是学生休憩、交友、讨论与自主学习的场所。大大小小、宽宽窄窄的平台和台阶让学生在走班制的校园环境中走走停停、积极交流,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在自由开放的建筑里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趣味书屋

3、中心艺术剧场

经过趣味阅览空间之后可进入到校园内另一较为重要的空间——中心艺术剧场,它位于餐厅和剧场之间,并面向剧场逐级下沉。室内外剧场之间的屏风式隔断打开时,两者可结合利用,形成双向观众席。体育馆的大片墙面可为室外剧场的台背景,其上可以作为学生自由涂鸦或者发布社团信息的平台。

艺术剧场

4、观山平台

与中心艺术剧场相连的,是一处位于教学区与办公区之间的开阔平台,建筑界面在此向城市打开,将城市的景观充分引入到建筑内部,师生们在课间时候可以来到这里眺望远处的赤湾山,放松身心,舒缓压力。

5、空中花园

在传统建筑当中,建筑的第五立面往往是消极、甚至不允许进入的边缘空间,而在本案中,却成为了整个校园空间序列的完美总结。屋面融入了多样化的户外活动方式,结合景观绿化,塑造了一个有趣的校园内部休憩场所。在这里,学校可以在屋顶开展室外拓展和教育,而学生则可将自己的爱好(如绘画、音乐等)带到这个平台上来,尽情地延伸、发展和挖掘自己的兴趣,使屋顶花园成为一个包容并蓄的多功能平台。师生在课外或可或沿着其间小道漫步,或在草坡上嬉戏,这个平台空间带来的不是对预置功能的选择,而是对未知可能的发现。

结束语

建筑师面对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在中小学校园的设计中采用集约化设计策略,其结果集中体现了高度复合组织的功能布局与高效紧凑的空间结构两大特点。受国际教育模式的启发,建筑师可以对空间进行充分的挖掘,为校园提供更丰富、更多元、更灵活的教学与活动场所,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徐静.集约型校园的探索——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学楼设计.城市建筑,2008.

[2]林有为.应对节地需求的中学校园空间集约化设计研究.东南大学,2014.

[3]董功.西青区张家窝镇小学.世界建筑导报,2011.

[4]王远没,李晶,北京市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