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实教参到多元解读文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从落实教参到多元解读文本

马春

——由执教《喂——出来》一课引发的思考

陕西宝鸡市烽火中学马春

教学背景:

笔者教授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5课《喂——出来》。本文首先是以“科幻小说”的面目出现的。然而,现代的科幻小说多以感官刺激为目的,天马行空中往往缺少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写照和反思。而星新一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一改现代科幻之恶疾,在小说中寄寓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当下反思。《喂——出来》作为其名作之一,体现的正是其一贯追求和作品风格——情节曲折,叙述冷静,主题多元,引人深思。

小说先渲染新发现一个深不可测的洞,因此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极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扔进了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后来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喂——出来”传了出来,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也飞了出来,此时文章戛然而止,余音袅袅,发人深省。

教参定位,隔靴搔痒:

我们人教版的教参把本文定位为“环保”主题。的确,表面上看小说是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警示人们,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我在教授本文之前也曾把思路锁定在环保主题上,但读罢本文后,总觉得主题仅归结到这一层面有点隔靴搔痒之感。

独特感悟,多元角度:

这篇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何在?也许不是小说的语言,更不是人物,而是小说非凡的叙事艺术,其精彩的情节构思给人以全新的冲击、深入地思考和极大地震撼。我认为环保这只是文本极小的一个面而已,否则文本就无需在“填洞”部分就“洞”的出现和人们的议论大费周章,也无需在近三分之一篇幅的“探洞”部分就各色人等的探洞表现来交织展现丑陋的人性,更无需在“填洞”部分将“尸体、日记本、恋人的照片、假钞、犯罪证据”等不寻常的东西扔进洞来进一步深化主题。

我们说,一部好的作品,主题往往是多元的。作为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的星新一,他撰写本文的目的决不仅呼吁环保,由于其人生经历坎坷,生于东京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的制药公司破产后,他经历了尔虞我诈,世态炎凉,心情是暗淡忧郁的,对人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在创作本文时,先高屋建瓴地确立一个环保的主题,然后在创设故事情节时安排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些细节既符合生活真实,又剖析了卑劣的人性,揭露了社会的某些丑恶,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所以这篇小说是一篇社会问题小说,一篇充满了隐喻与象征意味的小说,一篇探讨人性罪恶之源的小说——在一场现代化充斥着物质的“台风”连根卷跑了人们原本就扎根不深的“精神庙宇”后,在精神上的真善美坍塌后,“黑洞”出现了。透过这个“黑洞”,呈现出的是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内伤”,即精神信仰的崩溃和整个的建立在享乐基础上的现代文明的贪婪成性!同时这个看似深不见底的“黑洞”还是一个“漏洞”,黑洞里隐藏的肮脏最终还是会降临在人们头上。从中我们得以“洞”窥世人,“洞”窥社会,“洞”窥我们自己!

而面对小说这样朴素外表下的多元主题和情节深意,面对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神秘的“洞”所交织展现的复杂人性与社会问题,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和阻隔。如何让初二的学生通过文本认识社会、认识人性、是我教授本课的初衷。

鉴于以上思考,我的这堂课需要重新解读和定位该文本,尽可能地还原原意,挖掘深意,和学生一起去发现、去探寻。只有如此,才能在更高的意义上理解作者的苦心和匠心,真正尊重作者。

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简单情节背后蕴涵着的内在深意,让学生发现和理解围绕着“洞”所交织展现的复杂人性与社会问题。

本课的教学,首先,围绕探洞之人、填洞之物,通过品读分析小说关键字句来剖析,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在此基础上,以新闻视频作为载体激发学生主动投入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到荒诞荒唐背后的社会真实,一起去发现、去挖掘我们现实社会的这个“漏洞”、我们内心的“漏洞”,并探寻罪恶之源。

其次,从品析思考填洞探洞的相关情节直至追溯到小说开端,领悟到“庙”之隐喻,探寻罪恶之源,通过由浅入深的梯形阅读展开师生双方的平等对话,将编者文本之环保主题、作者文本之社会问题、教者文本之探寻源头和学者文本之课堂生成进行交融,让学生在“四维互动”中深化思想、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感悟作品的真谛,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洞察人性的能力,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生活的关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题目怎么读?作者希望什么东西能够出来?

(二)情节梳理

出示课件,让学生以此做参照根据情节发展理清结构,洞现、探洞、填洞、洞满;

(三)深入探究,提炼主题

围绕一个深不可测的“洞”文章展开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去写这个“洞”,星新一写作目何在?仅仅是第三单元主题所云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察这个奥秘。

1.察涉洞之人

①师:哪些人去探“洞”了?目的何在?表现如何?这些人的表现有没有共同特点?(紧扣文本,抓住心理描写,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洞察人间百态,突出装腔作势,惟利是图,自私,贪婪,虚伪等人性的复杂性。)

②师:哪些人去填洞了?(全社会的各行各业的人物,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民众。)

2.探填洞之物

师:填洞之物有什么?(各种各样的垃圾,人们把洞当成了什么?当成了天然的垃圾场,可怕的焚尸炉,阴暗得保险柜。)

师:从填洞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以及他们所扔的东西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生活中有没有贻害后代的垃圾;污染我们的垃圾?

(2)政府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3)假钞,犯罪证据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4)你的日记里最隐秘的部分会是什么呢?

(5)尸体与动物混同为什么没人理会?

(核废料:现代科技的产物,贻害后代的污染;机密文件保险柜:政府不可告人的秘密,黑幕、腐败、决策失误等;动物、人尸体:人性尊严被践踏;社会冷漠;日记、照片:曾经美好、纯真、温馨的情感;假钞,犯罪证据:虚假、罪恶、逍遥法外。)

(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就要挖掘文本所提供的对话的资源。此环节采用有梯度追问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线索,引导学生洞察人间百态、社会缩影,使学生能深入文本,获得更高一层的解读。)

师:这个洞任劳任怨,来者不拒,吞噬美好,滋生罪恶。可谓藏污纳垢。文章第四部分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是啊,尽管天空变得瓦蓝,尽管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但面对荒唐的人们,这个世界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请用一个精妙的字来概括(“漏”洞)我们的生活有漏洞吗?事实上,这个洞一直存在与我们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视频ppt)

(结合视频思考这样的社会状况必然导致怎样的结果,说说繁荣昌盛背后,因享乐贪欲,遗失精神美好而产生的黑洞、漏洞,示例:毒奶粉事件、高官腐败、逃避责任、价值观悄然变化……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尸充分利用传媒锻炼学生思维及对社会的鉴别能力。由于中学生生活认知有限,理解“填洞之物”的象征意义对中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充分利用传媒的作用,扩大学生的信息收获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自由探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不同的信息从不同的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及对社会的鉴别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思维品质。)

3.溯漏洞之源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一个黑暗混乱冷漠的社会黑洞的产生,与这个黑洞有牵连的人们都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围绕相关的情节、细节和关键语句讨论探究。(追名逐利,放纵贪欲——即人性的黑洞。)

师:这个漏洞上怎样产生的?文章开头为什么虚构一座倒掉的年代久远的庙,而不是其它建筑?

在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揭露批判的社会黑洞和人性黑洞后,让学生认识到黑洞的比喻义,即社会和人性中丑陋黑暗的一面,并设置问题“这么深的黑洞从何而来”,引导学生从表层的文本内容——台风连根卷跑了庙,从而有了深而黑的洞,来深入挖掘“庙”的隐喻意——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从而深刻认识到黑洞形成的根源——在追寻真善美的精神信仰坍塌的同时,人们的物质欲望不断的膨胀,这种失衡导致了“漏洞”的出现了。

师:星新一设置一个会“出来”的洞,可怕的漏洞,其目的是批判什么?(表达对现代社会的隐忧和反思。人类欲望带来了满足,而满足的结果却是毁灭。小石子就是征兆,它已在告诉我们:危险为时不远,该高度警惕了。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提问的方式,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的问题框架。)

(四)延伸题旨,升华中心

师:在一个洞面前,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卑微、渺小、阴暗、蒙昧以及软弱无力。可是,是不是人类永远就只能这样呢?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再这个阴霾的时刻,地球的一角突然裂开了,大地变为了一个洞,汶川陷进去了,四川陷进去了,中国陷进去了。但是这个让我们家园沦丧,让数十万人失去生命的黑洞面前,我们的人性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视频ppt)在一段地震中表现美好人性的视频过后。

师:“你又看到了怎样?看到了怎样的政府?怎样的人民?怎样的民族?”(各行各业的人们,商贾巨富、演员明星、黎民百姓都竭尽全力团结起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强大号召力,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凝聚力,善良,团结,坚韧)

(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得到提升。语文教学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如果本文仅仅指出人性复杂和社会问题这个层面会让学生不自觉形成意识形态的不良认知。学生在读懂文本后,联系生活实际,再次感受到文本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我设计了对人性多层面理解这个环节,希望能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学生思维品质。相信能激发学生起对生活的关注和反思,增强其责任意识。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社会的关怀。)

(结语)同学们,5月12日,人性之光在废墟上闪烁,穿越灾难的夜空,有多少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一场令人痛绝的灾难,无意间让人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和诠释。天灾拉近了心灵的距离,抹平了群体的差距,消弭了不同价值观的歧义。猝然一场灾难,让一个争议了数千年的哲学命题有了一个当代性的结论:人之初,性本善!同样是一个洞,但是,我们从中窥见的,乃是人性的光华和人类的希望。同学们,让我们最后深情地呼唤“喂——出来”,让善良出来,让智慧出来,让坚韧出来,让仁慈出来,让幸福出来……。

用心灵的净土来填补漏洞,学生们充满着忧患意识和责任感齐读“喂——出来”。

语文课肩负的责任远远超过其他课程,让学生做到文通句顺是很浅层的一个目标,而要让学生有高尚的情操,有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洞察生活的能力,这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更是语文教学最高境界。什么才是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我想,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的一句话或许能给我们做一种诠释:“不管教育者是怎样研究教育理论的,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就是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体验,在遵循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做一个解读文本的真正主人。为此我将孜孜以求,永不言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