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纳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建设过程中,建材的质量对建筑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预拌混凝土是目前建筑行业中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对预拌混凝土的质量高要求,有利于提升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水平,降低问题发生率。控制好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1混凝土建筑材料概述
高性能混凝土(HPC),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混凝土材料,其是以普通混凝土为基础,利用现代化的制作技术加工而成的施工原材料。从设计指标和应用优势的角度来看,高性能混凝土无论是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还是施工强度、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等,都要高于普通混凝土很多倍。但是在施工要求上,其对于原材料的选用以及质量控制却是十分之高,所以,为了保证建筑项目的顺利开展,提升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价值,相关施工单位就要在其制作和施工过程中,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选用以及质量控制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
2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影响因素
2.1水泥细度的影响
目前,标号32.5水泥的应用逐渐减少,一般搅拌站使用的都是42.5和52.5的水泥,水泥也是越磨越细,相应的颗粒数量就会越多,水泥比表面积也会随着增大,这就必然会对水化速率产生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水泥表面积数据增大的情况下,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水化速度,也能为早期强度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但是对常见的大体积混凝土来说,大量而迅速的水化放热会导致裂缝的增多。因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等工程,可考虑选择比表面积较低的水泥,减少水化放热过高过快带来的不利影响。
2.2外加剂的影响
为了提升预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搅拌站通常都会利用外加剂进行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缓凝型外加剂时,应先在试验室进行缓凝时间试验,控制缓凝时间,并注意环境温度、干燥度、风速等的影响。试验室要建立完整的管控流程,提高管理综合效率,减少因混凝土坍落度增大、离析泌水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对外加剂处理过程的有效性展开调研,确保能对具体元素进行集中控制,避免质量不符合标准,提升外加剂应用和质量控制水平。另外,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有时需要二次添加缓凝型泵送减水剂对混凝土坍落度予以调节。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严禁加水,以免影响混凝土的水胶比从而导致强度的降低。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质量监控和人员教育。
2.3骨料品种和数量的影响
骨料占混凝土体积的一半以上,其强度是混凝土强度的基础。因此需要对骨料的品种和数量进行集中管控,并且整合管控模式,在完善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要确保骨料强度比混凝土强度大。需要注意的是,砂石骨料中的淤泥、有机物或硫化物会对其质量和应用效果造成影响,主要是降低骨料和水泥的黏结度,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混凝土强度受到限制。基于此,相关人员要对混凝土中骨料的用量和水泥比例关系进行监督,结合科学的配合比分析机制避免其对混凝土实际强度造成影响,为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优化奠定基础。
3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在对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分析后,就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规划,确保能提升质量管理效果,保证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综合水平,在优化管控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模式,并且对具体施工环节进行综合管控。只有提升对原材料的质量管理水平,才能为后续混凝土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基于此,要践行精细化质量控制机制。
3.1原材料质量维护管理
在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监督控制工作中,要对水泥、矿物添加剂、粗骨料、细骨料及外加剂等进行集中约束和管理,保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水平,并且按照标准化流程建立及时性处理框架体系。在对混凝土系统管理的过程中,应着重完善石子、砂子的孔隙填充效果,确保能整合骨料的粗细程度和配比状态,提升原材料质量控制,为泵送施工的优化维护奠定基础。
3.2原材料控制机制
为了有效提升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施工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对应的控制机制,确保将配合比约束在固定的范围内。一般而言,在预拌混凝土配合比管理工作中,要对容重、水胶比和现场砂石含水率等进行综合判定及分析,集中对过剩浆体量予以约束,将其控制在最佳数据范围内。另外,要对强度等级和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混凝土的基础性能参数展开分析判定,有效落实原材料选择机制,维护混凝土配合比管理水平,也为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管控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
3.3优化原材料应用工作
在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监管机制中,为了有效提升其实际水平,要结合科学化监督机制建立完整的技术维护管理流程,认真分析原材料质量对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产生的影响,对控制工作予以系统化监督,确保混凝土企业在原材料应用过程中结合原材料的使用要求和性能参数积极开展更加合理的应用管理规划。
3.4外加剂质量控制措施
外加剂是影响高性能混凝土拌制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是其质量未达到相应的规范标准,则必定会增加拌合水用量、降低混凝土坍落度、流动性以及水胶比等性能指标。同时,外加剂质量还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抗冻性、匀质性和沁水率等,因此,必须对其整体质量性能进行全面的管控。通常,在选择外加剂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通过相应的检测试验来对外加剂的掺加量和与水泥的相容性进行准确确定,然后还要采用后掺法或分批添加法来将其与其他原材料进行混合拌制,这样才能保证拌合物的拌制效果。现如今,我国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中常用的外加剂种类主要包括:萘系高效减水剂和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从合成技术工艺来看,这两种减水剂不尽相同,因此,所产生的工作性能也是各有千秋。所以,在控制减水剂质量时,不仅要对其与水泥的适应性进行全面的检查,还要对其进行留样检测,这样才能准确的确定出减水剂质量,使其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拌制中发挥出真正的效用。
3.5矿物掺和料质量控制措施
矿物掺和料也属于高性能混凝土拌制原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表现形式一般是指粉煤灰、矿粉等,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应用性能。因为矿物掺合料的粒径较小,在与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混合后,能够发挥出较大的微粒效应或火山灰反应,进而最大化减少用水量,提升混凝土的密度、润滑作用以及匀质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拌合物的流变性质、初始结构以及硬化后的多种性能等。因此,对矿物质掺和物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很有必要。在在具体操作时,相关工作人员主要对其掺加量以及混凝土的水胶比进行合理管控。例如,粉煤灰的掺加量必须控制在水泥用量的20%左右,否则势必会影响其性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妨碍高性能混凝土的绿色持久稳定发展。
3.6混凝土运输控制过程
当新拌混凝土运输距离较长时,混凝土在车内振动加剧,必然会出现混凝土离析问题,不仅会影响其实际质量,也会对后续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基于此,在预拌混凝土工作中,要结合施工情况尽量减少滞留时间,合理建立转运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推进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发展,就要对其原材料的选用及质量控制工作加以全面的重视,不仅要掌握各原材料的应用性能以及选用要点,而且还要针对性的制定出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其能够完全符合国家相应的规范标准以及行业使用标准,这样才能提高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率,使其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发挥出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王兆,杨锐.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探索[J].混凝土,2018(4):100-101.
[2]孙振平,周文宗.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与建筑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材料学报,2018(3):278-279.
[3]王振军,陈平,尚纪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进展[J].混凝土,2019(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