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冬(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一面镇林场卫生所黑龙江尚志150622)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8-0119-02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每例糖尿病患者一生要经历数百次有症状的低血糖发作,常因低血糖症而致身心伤害或心理障碍和生活质量低下。因此我们在治疗糖尿病、防止并发症的同时,需尽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1血糖的动态平衡血糖的动态平衡有赖于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对抗胰岛素的反调节激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过强或对抗胰岛素的反调节分泌和作用过弱,均可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临床表现可因不同病因、血糖下降程度及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不同而表现多样化。随着大家对糖尿病的重视,认识到血糖水平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严格控制血糖达标是医务工作者及病人的共同目标,但也正因为如此,低血糖的发生也就日益增加。患者在经过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打击后,可能就会对血糖的控制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以后都会因为害怕出现低血糖而不愿意应用降糖药,反而使血糖水平距离理想目标更远,违背了我们治疗糖尿病的初衷。另外反复的低血糖发作,可加重脑功能障碍,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急症。因此,要从以上诸多原因中寻找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加强糖尿病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做到定时定量,注意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年纪大合并有严重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于严格,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5%即可。对于进餐没办法规律的患者可选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在患者进餐中或进餐结束时再根据进餐量的多少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补充注射,这样有助于减少血糖的波动及低血糖的发生。有些药物有增强降糖药作用,如ACEI类、乙醇、阿司匹林、B-受体阻滞剂等,在应用时要考虑全面,适当减少降糖药用量。运动量增加时要注意及时加餐或减少降糖药。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胰岛素用量要从小剂量用起。患者若经济条件允许,最好能自行购买血糖仪,学会自我监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及时处理,以免延误治疗时机,造成脑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2讨论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意识到血糖的增高对全身多器官的损害,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血糖的控制水平已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人们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不到位,治疗不规范,加上各种慢性并发症的逐年进展,病人对血糖波动的感知能力下降,发生低血糖的现象屡有出现。
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脑部及交感神经。低血糖初期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对低血糖的反应:有出汗、心悸、无力、震颤、烦躁、苍白等,然后,大脑皮层受抑制,继而皮层下中枢包括基底节、下丘脑及自主神经中枢相继累及,终于中枢及延脑活动受影响。大脑皮层受抑制可发生意识朦胧,定向力与识别力渐丧失,嗜睡,多汗,肌张力低下,震颤,精神失常等;皮层下受抑制时可出现躁动不安,痛觉过敏,兼有阵挛性及舞蹈样动作或幼稚动作(吮吸、紧抓、鬼脸等)等,瞳孔散大,甚至强直性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中脑累及时有阵挛性及张力性痉挛,扭转痉挛,阵发性惊厥,眼轴歪斜,巴氏征阳性;延脑波及时已入严重昏迷阶段,有去大脑性强直,各种反射消失,瞳孔缩小,肌张力降低,呼吸减弱,血压下降,如历时较久,常不易逆转。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与非老年人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有明显区别,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和高血糖昏迷。导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诱因很多,主要包括:(1)患者有消化道疾病,摄食量不足,但降糖药没有相应减量;(2)治疗中磺脲类药物,尤其是优降糖过量和应用不当是引起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最常见的原因。优降糖价格低廉,作用强、持久,应用广泛,但也最易产生低血糖,且持续时间长、纠正困难,其致死性低血糖屡有报道。(3)并用某些药物也易引起低血糖,如为防治心脑血管病变广泛应用水杨酸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加强降糖药的作用,后者且可掩盖心动过速、心悸、多汗、颤抖及焦虑等低血糖症状。(4)用药过程中没按要求监测血糖和指导药物用量,超量服用;(5)慢性肾功能低下时,磺脲类降糖药容易体内蓄积;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引起低血糖症,以应用胰岛素为多,肾功能不全时胰岛素用量应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在使用胰岛素、降糖药期间,多种因素可使血糖浓度发生明显变化,且并存疾病的症状易掩盖低血糖症状,被患者、家属、及医生忽视。诊断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遇到原因不明的昏迷,应想到低血糖的可能,及时检查血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防治低血糖的教育,不要盲目加大降糖药用来的剂量。对意识不清的糖尿病患者均要想到低血糖的可能,同时,应与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酮症昏迷、高渗昏迷等鉴别。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79.
[2]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