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农村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王艳勤1路波

王艳勤1路波2

(1山东省泗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泗水273200)

(2山东省泗水县苗馆镇卫生院山东泗水273200)

【摘要】目的:调查我县农村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病例暴发的原因和流行特征,为科学防范和处置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05月15日~05月21日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reaItime-PCR检验方法进行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7例,检出EV71型9例,C0x16型8例。生活亲密接触是该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托幼机构的管理,特别是农村托幼机构的重点传染病监测、指导和宣传以及规范化管理,从而控制类似传染病疫情的暴发。

【关键词】手足口病暴发托幼机构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025-02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急性起病,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病。症状体征是: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EV71型和柯萨奇病毒C0x16型,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2013年05月15日~2013年05月21日泗水县某幼儿园一周内发生手足口病17例,临床症状以口腔疱疹,手足出现皮疹为主。根据临床特点、流行病学定义确定为手足口病暴发,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5月调查泗水县某幼儿园托幼儿童。

1.2方法回顾性调查首发病例发病时间,流行过程,病例发病时间、性别、年龄分布,主要临床症状等。2013年5月15日,泗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家长电话反映本县某幼儿园近期陆续出现多名幼儿患手足口到医院住院就诊。接到报告后,中心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与幼儿园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同时中心工作人员在网络上对相关病例进行查找核实,随后派出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应急处置。

2结果

2.1基本情况该幼儿园全园共有幼儿376人,教职工15人,分别设大班4个、中班3个、小班3个,共计10个班,幼儿园有专、兼职保健老师3人。生源多为本地常住儿童,家庭条件均较好。幼儿园教学、生活、环境卫生条件较好,儿童全部日托,有专门的教室、卫生间和午间休息室。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晨检及消毒记录不规范。本次手足口病流行区域涉及一个托幼机构,4个班级,发病17例,无死亡病例。其中小(2)班发病6例,小(3)班、中(2班)发病4例,小(1)班发病3例。全园罹患率4.52%(17/376),有发病患儿的小班罹患率高达10.83%(13/120)。

2.2临床特点

2.2.1首例患儿女,4岁,居住在泗水县某小区,5月12日晨检发现有红色皮疹,后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米粒样小疱疹,无破溃,同时累及臀部,有疼痛感,症状较典型[1]。经县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住院治疗,一般状况良好,发病后未上学,就由家长带回家中隔离治疗,发病前无病人接触史,家长曾带其外出旅游,患儿活动范围大,外来感染机会较大。所有病例均具有发热,体温在37℃~39.5℃之间,部分患者伴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

2.2.29例患者口腔内有2mm左右的白色疱疹,边缘充血,1~2d后呈灰白色溃疡。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无痛痒感,病程最长的7d,最短3d。

2.2.3全部病例均见皮疹,但分布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也不同,详见表1。

表11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

2.3实验室检测结果全部患者均采集了粪便标本,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所有标本送至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实验室结果:EV71型9例,占52.94%;C0x16型8例,占47.06%。详见表2。

表2实验室检测结果

2.4流行特征从5月15-21日期间该园共发现17例(男9例,女8例);病例分布在2个班级,主要集中发病在小(2)班6例,小(3)班、中(2班)发病4例,小(1)班发病3例。时间分布为:15日4例,16日4例,17日3例,18日1例,19日3例,20日1例,21日1例。全园罹患率4.52%(17/376),有发病患儿的小班罹患率高达10.83%(13/120)。本次流行期6天,发病高峰集中在15-19日。性别比1.125:1;3岁1例,4岁16例。发病儿童间有密切接触史,但未发现幼儿园外类似病人接触史。

3控制措施

3.1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2版)》相关精神,对幼儿园小(2)班实施停课2周的建议,于22日起开始执行。以防止手足口病的进一步传播。

3.2患儿采取积极治疗,在家隔离休息,尽量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有发热、皮疹的儿童接触,痊愈后方可返校上课。

3.3注意教室的通风换气,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加强对幼儿园的教室、走道、厕所、玩具、餐具、桌椅等进行消毒,毛绒玩具、被褥、床单等进行清洗,衣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

3.4进行病例主动搜索,及时发现新发病例,及时转诊。

3.5加强疫情监测和幼儿园晨检、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制度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隔离、及时控制,有交换切断传播途径,减少聚集性疫情及暴发疫情的发生。

3.6责任到人,强化开展对基层学校及托幼机构相关人员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重点开展手足口病早期症状、传播途径、防控方法、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及医院感染控制等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控水平及业务素质。

3.7加强对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管理,要饮开水,尽量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净化学校门前和院内小吃冷饮、零售摊点,防止病从口入。

3.8加强健康教育,增设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宣传栏、明白纸、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普及到每个儿童家长,进一步提高师生防病知识水平。儿童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还有合理的营养搭配,幼儿休息好,积极参加身体锻炼,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抗病能力[2]。

4讨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染,托幼机构易发生传播[3]。加强监测,注意预防是控制该病爆发的关键[2]。本次发病,患者多是5岁以下儿童,从临床特点、暴发情况来看,多为发病急,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7℃~39.5℃之间,且在手、足、口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斑丘疹或疱疹。本次疫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表明,疾控机构应加强对托幼机构等人口集中的场所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幼儿园老师应了解有关手足口病传染病的防治常识;发现病例后及时通知患儿家长,回家隔离治疗,同时采取停课、消毒隔离等有效的防控措施;托幼机构应积极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晨检午检,因病缺勤制度,及时发现报告疑似病例,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防止二代病例发生[2]。

参考文献

[1]万峰,朱理业,刘红.阜阳市手足口病(71)感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安徽医学,2008,29(4):344-355.

[2]李莉,胡丽华,肖伟文.六家幼儿园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和预防措施.现代预防医学,2001,28(2):182-183.

[3]黎建安.82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广州医药,2007,38(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