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3

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李秉强

浙江省的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稳健的发展势头,三产比重在2008年达到了41%。服务业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递增,如三产在2009年前三季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6%。鉴于服务业的稳健发展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如何促使服务业实现转型与升级成了近期浙江省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而承接服务业转移则是提升服务业水平的重要手段。承接服务业转移,既需具备一定的内部条件,也要有相应的外部因素,同时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一、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内部条件

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1年)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大约快六个百分点;在1982~1990年的增长速度的波动性较大,如在1983和1989年低于全国增长速度,而在1987、1988和1990年的增长速度几乎与全国水平一致;1992年后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大约快3个百分点,但2008年除外。通过比较可发现,2001—2008年间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引发了浙江经济将向何处去的思考。

按照经济发展阶段论,当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了起飞阶段,此时具备了实现产业转移的内在条件,即经济发展促使服务业存在向外扩张的动力。浙江省在1985年和2000年的人均GDP分别为363和1621美元,而2004年则接近3000美元,在2008年突破了6000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国在2008年才突破了3000美元。从经济发展相对水平看,浙江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由1985年的1.24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1.97,并且在2004-2007年间基本不变,但在2008年下降为1.86,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浙江的经济增长在2008年出现了较大下降。

经济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不同产业从业人数的相对变化也是考察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产业结构看,浙江省的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如1985年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接近全国水平,而2005年后则不到全国的1/2。但是,浙江省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自1985年来就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浙江省的经济结构优化更多体现在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优化相对不明显。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第三产业的转型或升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浙江省第二产业的快速提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后为实现第三产业反哺第一和第二产业就要求通过第三产业的升级发展来提升区域经济的运行质量。从就业构成看,浙江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由1985年的54.9%下降到2008年的19.2%,而全国同期的该值仅从62.4%下降为39.6%,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浙江省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1985~2007年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别不大。

考察浙江省的第三产业构成,可以发现,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浙江省的主要服务行业,占据着60%左右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通常可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而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具有经营性和可贸易性的特点,不仅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也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考察。对比《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京统发〔2009〕11号],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对应着流通服务,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应着信息服务,将金融业对应着金融服务,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应着商务服务,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应着科技服务,据此可考察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将相关数据代入可以得到浙江省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在2004~2007年间,浙江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58.04%、57.82%、58.77%和59.27%,而北京在2005~2007年的该比重分别为56.81%、57.21%和59.39%,显示出浙江和北京的服务业总体构成差别较小。然而,北京在2005~2007年的三产比重分别达到了69.1%、70.9%和72.1%,比浙江省同期大约高30%,显示出两者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由上述分析可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基本可满足实现服务业升级的条件,但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鲜明反差。浙江省已经具备了用以实现第三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条件,为与其他经济部门实现协调发展并促使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此时就需通过外力来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实施承接服务业转移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更进一步,浙江在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引致的,这更凹陷了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必要性。

二、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外部条件

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服务业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全球产业大转移对浙江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为有助于实施赶超战略,而挑战则是会对本地相对较弱的服务业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冲击效应。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应通过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来强化核心竞争力。因此,从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吸引更多服务业、国际服务产业转移要求为相关产业寻求落脚点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稳健发展促使聚集经济效应日益显现来考察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外部条件。诚然,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会影响着产业转移,如经济发展形势、次贷金融危机,但在随后分析中不予考虑。

1.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吸引更多服务业

改革开放政策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促使使外贸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加入WTO更为国际贸易的稳定推进铺平了道路。如果用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与GDP的百分比值分别表示货物贸易开放度(用表示)和服务贸易开放度(用表示),由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在1997年的和分别为34.15和5.52,随后值增加很快且在2005~2008年间维持在65左右。与之相对应的值增加相对缓慢,如在2008年仅为7.78。从服务业来看,在2008年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40.1%的份额,但服务贸易并没有与之出现同步发展,这表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从浙江的值看,在1998~2004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4个百分点,并且在2008年仍然低近3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浙江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浙江经济发展的外向性相当明显,但其相对脆弱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很有可能会成为经济进一步稳健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通过吸引更多的其他区域的服务业转移来破除这一困境。通过外来服务业引致的鲶鱼效应在刺激本地服务业的同时也会带来自身快速的提升,而浙江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则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际服务产业转移要求为相关产业寻求落脚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区域或国家为了实现比较优势而积极实施了相对开放的政策,由此引致要素和资源逐步在全球实现最优配置,即国际分工格局在稳步地形成。目前,全球各大产业在进行重新调整,而既有的各种便利条件逐步促使国际产业向我国漂移,主要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进行转移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往往交互发生作用,通常是通过第二产业转移带动第三产业的结转。作为长三角的经济重镇,浙江如何承接国际产业就不仅仅是区域性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调整的重大事项。如浙江能有效吸收国际第二产业和服务产业,则通过“二小时经济圈”和杭州湾大桥就能有效地将浙江省内和上海乃至江苏有效衔接起来,在提升浙江省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同时增强长三角在全国的经济话语权。为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浙江省应该通过何种措施来实现推移?政策要发挥绩效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区域内相关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为使浙江省能够有效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提升区域内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根本。

3.长三角城市群稳健发展促使聚集经济效应日益显现

区域化和集团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形成区域发展的名片,而抱团发展则是重要的途径,其根本路径是通过产业集聚产生的外溢效应来推动本相关产业发展。一个区域的稳健发展除需要具有发展极外,亚中心区域的快速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应该将相关产业有效组织起来,通过累积效应产生更强的示范效应。该区域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应该通过产业集聚来实现组团式发展。就长三角区域内部而言,浙江在全国的地位比上海要弱但比江苏要强,从国家各项相关战略来看也是如此,即处于承上启下的雁身位置。浙江服务业的发展既能为上海相关产业才发展提供支撑,也能为江苏服务业的进一步升级提供动力,而长三角服务业发展也能为全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很好的拉动效应。

三、政府政策支持

在2008年末的人均GDP顺利达到6000美元后,浙江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这会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还会是“天花板”?然而,伴随之而来的各种发展瓶颈也会逐步地制约着浙江的发展,如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也许就是一个信号。为预防经济发展出现断代,浙江省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种措施来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通过经济转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服务业转型与升级是重点所在,即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稳健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我国各地区的竞争,也逐步在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尤其是在如何承接服务业转移层面。

浙江省政府早就意识到了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如在2005年就明确指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近年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等精神的指导下,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浙政发〔2008〕56号),其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施“两创”总战略要求,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导向,坚持产业互动、城乡联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努力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5号)中,从大力改善服务业创业环境、积极引导服务业创新发展和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三个层面共十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浙江省的各个部门也出台了相应措施以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而在2009年2月11日,浙江省发改委提出要重点发展包括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在内的10大服务行业,其优惠政策包括保障用地、税收优惠、水电气费用减免、引导资金等。对于浙江省的服务贸易,提出要以国际服务外包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拓展国际服务贸易,促进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促进外资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进统计分析工作,加快建设政策促进体系,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发展,实现2009年全省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增长20%,把国际服务贸易培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新引擎,将我省建设成为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承接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重要基地,打造“浙江服务”整体品牌形象。

总的来说,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2009年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而承接服务业转移是破除经济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因而有必要对影响承接服务业转移的既有条件进行分析。从内部条件看,浙江省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对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第三产业的水平和效率相对较低则显示出可能存在着后发优势。从外部条件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会引致更多的服务业需求、国际服务产业得转移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稳健发展形成的聚集经济效应为浙江省吸纳服务业提供了潜在和现实的可能。此外,浙江省各级政府积极将服务业转型和升级视为重振经济的重要渠道,并且出台了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这也会对承接服务业转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