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进小学生阅读的研究与实践
曹继秀
(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青海西宁810600)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拓宽阅读面,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笔者谈谈任教时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兴趣。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当学生们津津垂听,期待大结局时教师嘎然收声告诉学生:想知道结局只有去借课外书籍。学生们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进行阅读。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评说;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引导阅读兴趣。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设定机制,保障阅读
1.开设阅读课。学校在课程中每周增设一节阅读指导课,是落实课外阅读活动最有力的保障。每一位语文教师于学期初均会对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推荐哪些书目、交流哪些主题、共读哪些经典等制定出详尽的实施计划。
2.确立书目。学校要求由语文学教师根据课本和本班实际情况在众多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中选出一些作品,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与选读书目。
3.减少作业量。有效提高日常教学的效率,力求当日学习任务当堂完成,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们手捧图书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夜晚,已然成为了教师们的共识和为之努力的目标。
三、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
1.选读法。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指导学生去借阅相关资料,有选择地阅读以便学以致用。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作品,指导学生对其中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阅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三边”(边读,边想,边批注)、一养成(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摘录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诠释,写评语。
四、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非个个浓厚,如何让他们通向广阔的阅读空间?能够焕发多数人热情的多彩活动便成了当仁不让的“金钥匙”。
1.晨诵午读。早晨,听学生们琅琅诵读精选的古典诗词;中午,看学生们在班级图书角或学校开放的图书角静静阅读自选的经典作品,这是学校开展“晨诵午读”活动,对学生养成广览博读以及享受阅读的关照。
2.师生共读。鼓励教师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之后再和学生聊一聊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读后的感受。学生们最易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同样,学生一旦有了新书,也会抢着向教师介绍。
3.亲子阅读。多数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的最好桥梁。教师多给家长传递一些读书的信息,告诉他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学生阅读的情况如何,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学生,一旦家长对学生的阅读重视起来,定能尝到亲子阅读的甜头。
五、读写结合,提升阅读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笔者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课外阅读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开辟渠道,为学生的阅读开山指路,让学生徜徉于书海中陶冶情操,成为植根深厚的明日之星,搏击长空的未来之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