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高等会计教育思想

/ 8

论中国高等会计教育思想

章道云邓学芬周佩余鹏举

章道云邓学芬周佩余鹏举

[摘要]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会计教育思想是会计教育改革的灵魂。现代会计本科教育应树立“培养特色凸显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思想。

[关键词]会计本科教育思想

一、会计教育思想概述

(一)教育思想的涵义

什么是教育思想?这是理解和研究教育思想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关于教育思想概念的定义,国内外理论界均无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解释:广义教育思想和狭义教育思想。

1.狭义教育思想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思想是对教育职业的理性思考,表现为高层次的理论问题(沈绍辉,2001);教育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教育职业的一般认识,且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一般大众的教育观念是自发的、感性的、零散的,而教育思想是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层认识,是比较自觉的、理性的、系统的和认识,并成为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姚启和,1997)。

2.广义教育思想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同一个概念,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层次上的划分,可以统称为教育思想(安文铸,1996)。《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思想的解释是: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等(顾明远,1990)。教育思想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星的、非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对教育总体或某方面的片断的初步理解、看法、想法、主张、要求与建议等;二是较为严密的、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深入探索、反复检验、系统整理并改进而提出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规律、教育定律等。

3.正确理解教育思想的涵义

在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赞成狭义教育思想观。严格区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又与现实情况相吻合。

(1)思想和观念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思想”是指客观事物存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多为表象)。个人对教育的主张、看法、想法、思路、观点、理论、学说等,可统称为教育观念。只有将这些教育观念经他人进行系统地总结和阐述后,上升为理性层面时,才能称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可以是个体行为的结果,但教育思想一定是集体行为的结晶。教育观念是基础和前提,教育思想是深化和完善;没有教育观念的产生,就不可能形成教育思想。

(2)任何个人都有观念,任何教育工者都有教育观念,但并非都能形成思想、形成教育思想。只有那些为人类、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伟人、科学家、教育家,他们的观念才有后继者进行系统总结,理论化后成为思想。所以,教育思想的研究,一般只涉及伟人、名人,如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孔子儒家教育思想、鲁迅文学教育思想、潘序伦会计教育思想等等。

(二)会计教育思想及涵义

会计教育思想是一般教育思想在会计学教育中的具体表现,是专业教育思想,属于微观

的、教学性的范畴。

虽然会计教育思想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当前研究成果极少,相应对会计教育思想的表述或具体内容,学术界尚无统一、公认观点。部分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刘洪迅、吕效霞(1998)认为,会计思想就是经济核算的思想,就是通过算账寻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思想,因此会计思想教育应该成为会计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对象包括普通大众、领导者和专业会计人员(含预备队伍);王锴(2001)认为,终身教育思想应当引申到会计教育领域,会计教育应贯穿每个“会计人”一生的会计职业生涯,是一个从“会计摇篮”到“离职退休”的过程,所以会计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张以宽(2005)在全面分析孔子教育思想后,提出了高等会计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会计人才”的思想,因为会计人才从事的工作都与钱、物相关,多与经济管理、与财务决策相联系,故要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应当把品德、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陈艳(2008)认为,会计教育应树立全面发展思想,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除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外,还应是在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而高等会计教育要注重“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学方法”的培养;王建刚、王晓梅(2001)认为,高等会计教育,要立足会计的本质及职业特点,结合会计的发展方向,把握现代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应树立通识教育的思想,建立起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出合格的现代会计人才。

到目前为止,对会计教育思想较为完整、系统的论述是:会计教育思想包括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会计本科教育是全人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林钟高,2007)。

二、传统会计教育思想的弊端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成为国家举足轻重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会计学科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学科,正面临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挑战。研究经济环境变化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影响,对深化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当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应该在本科会计教育阶段更加重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2006年国家颁布了38个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走出的一大步,这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又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会计职业判断素质要求更高。

另外,频繁发生的会计丑闻也暴露了会计教育中诚信教育的薄弱;近年所培养的大批量会计本科毕业生,常常出现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要求对当前的本科会计教育进行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需要会计教育界、会计实务界的共同参与,但尤其需要会计教育界的努力。实现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会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所谓传统会计教育思想,是指未经过改革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思想,其存在的弊端体现在会计教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且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从我们多年来的会计教育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不足。

(一)宏观上教育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1.先进教育理念尚未落到实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育界虽然也主张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在日常教育中表现为:第一,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满堂灌”的方式主导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今天仍然有很多教师认为大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肯定不受市场欢迎。第三,缺乏“终身教育”理念,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极快不相适应,如果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仅有陈旧知识的人才很快就会遭到淘汰。

2.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

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公立性质,资金来源主要赖于上级行政部门的拨款。但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各专业招生的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会计学专业,除了在博士招生人数方面较为稳定,专科、本科、硕士每年招生人数都是位居前列。与迅速膨胀的扩招规模相比,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投入资金相对不足,其增长速度始终赶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考虑到办学的公益性质,所收取的学费远远低于办学成本。因此,不可避免出现师资培训、师资配备、教学设施等入不敷出的现象,使教学质量受影响。

3.教育结构不完善

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精英教育”,高考就意味着残酷的升学竞争,大学生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因而高校课程设置重视理论教育,轻实务教育。在这一思维模式主导下造成了,一方面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不平衡,更多重视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却忽略了高职高专教育;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法迅速适应基层工作,不受企业的欢迎,造成“供求双方矛盾”。大多数中小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不需要只懂理论、不会实务的学生,很多高职学院培养出的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受欢迎就是很好的例证。

4.会计教育“过分”专业化

受长期执行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行业制意识根深蒂固,导致会计教育“过分”专业化。主要表现在:

(1)知识“过分”专业化。会计学只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如果会计学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知识仅限于会计这个狭窄的领域,或进一步限制在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国际会计等更精细的专业方向,那么,这很可能成为“盲人摸象”,他们奋力“摸到”的只是整个知识体系的一角,根本无法把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和作用。狭窄的专业口径将使学生今后在处理各种现实的复杂问题时经常地为无知所困。

(2)能力片面化。会计学专业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术规范和专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会计文化,形成了一套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会计学专业思维定式。这套思维定式集中体现在:长期从事会计学专业工作或学习的人,乐意对问题进行判断而缺乏进行严格的论证能力;长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进行逻辑思维;长于运用定性的方法而不善于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人的天赋才能原本是多方面的,现代会计人才也需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过分专业化的教学,巍然导致学生能力片面化。

(3)情趣“专业化”。情趣的“专业化”指专业的特点内化于人的个性、情感、爱好等方面,使人的个性、情感、爱好单一化。会计是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又是处于各方面利益冲突的焦点,比较敏感,不能有半点差错,职业要求每一位从业人员必须细致、严谨、周密。情趣“专业化”常表现为过分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不能作为一个开放的个体与更多的业外人士、业外生活领域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处理、观察问题时习惯于从狭窄的专业视角出发。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丰富高雅的情趣,否则个性、情感、爱好上的单一性将抑制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5.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中国的会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是以考试为中心,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判定,其基本特点是“重期末、轻平时、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刘永泽,2008)。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存在片面性,它只能反映笔试能力,无法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由政府来主导,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质量的要求,那种高分低能的学生是不受市场欢迎的,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忽略了社会专业团体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而只有会计专业团体,才具有对什么是优秀的会计人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微观上教育过程管理落后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伴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已经从1996年近302万跃升至2010年的近3000万,毛入学率已达24%。面对这样的变化,很多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不愿面对现实,还坚持传统“精英教育”模式,认为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研究型人才”。事实上,现在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本科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硕士、博士才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还有一些院校在培养目标问题上态度模糊,犹豫不绝,注定其培养目标是不明确的,培养出的学生将是高分低能的。与此相反,企业求贤若渴,但往往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

2.教育方式陈旧

目前的会计教育,大多数还处于机械式或记忆式教育阶段。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重要性原则是指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必须予以充分、准确披露”等等,在忠实于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的同时,却忽视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缺少充实的案例,几乎没有学生的深思和质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书上所讲的内容,很少有主动的思考。会计教育几乎是学生根据老师所教内容进行死记硬背,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没有很强的理财观念和经济意识,也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意识,致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目前会计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3.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高等学校的会计教育,强调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重视会计从业证书,而忽视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进行教育。同时,学生也没有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没有自觉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显得很不专业,甚至有的学生竟然把会做假账和能做假账作为炫耀专业水平高低的尺度。由此可见,会计教育必须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开始,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有利于社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4.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高校会计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年来基本上采用老师写板书或者PPT演示、学生记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兴趣、产生惰性,老师也难以激发热情,学习效果不好,其副作用就是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不会思考问题、提不出问题。另外,虽然很多高校会计教育也实行了多媒体教学、网上传递,但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上,还大有潜力可挖。

5.教材建设和授课内容也有不足

教材内容缺乏稳定性,前瞻性不足;教材基本结构不规范,缺乏标准;教材内容存在部分重复;同一教材在不同教学层次之间的同一性问题突出;会计教材的滞后严重。教师在授课时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课间内容重复较多,好讲的内容大家都,难讲的内容大家都不讲。在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既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又挤占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第二,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争内容、争学时,过分强调理论课和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第三,基础课内容很局限,学生很难从其他学科角度全面审视、理解会计,而且多数基础课教师脱离会计专业要求授课,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故而不认真学习。

6.会计教育中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

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有些必需的教学内容则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这主要表现在:(1)专业课越开越多,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越来越多少。会计专业课程从过去的6门增加到10多门,而一些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却越来越少。(2)课程之间尤其是专业主干课之间重复较多。例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决策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货币时问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重复。(3)一些重要的课程,如财务风险管理、会计职业技能实务等课程存在明显遗漏。

7.会计教育重理论轻操作

很多院校只注重学生的会计理论学习,却忽视对学生的实训。一方面会计教师缺少实训经验,不能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会计实训方案;另一方面,学校出于培训成本及培训环境的考虑,致使在整个会计教育过程中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和完善的会计实训条件,而且有限的实训培训活动也流于形式和表面。据我们了解,很多在校学生在完成会计实训活动后,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实训培训完毕后,学生不但不能学到细节的操作,连整个账务处理流程也不能理清;会计实训的收效甚微,有些会计专业毕业生不知什么是“传票”、“倒账”。

8.会计教师缺乏必要的会计继续教育

会计制度及各种账务处理方法都不断更新,国家相关政策早已规定会计从业人员每年必须接受继续教育。而对于教授会计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更应接受会计继续教育,以利其将更新更准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处理传递给会计学生。但目前没有相关政策制度要求会计教师接受会计继续教育。如果会计教师不接受一定的会计继续教育,必然影响他们的会计教育质量,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会计教师还多企业调研、锻炼,增加会计实务工作的经验。

三、现代会计教育思想

如前所述,教育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意识领域范畴。关于现代会计教育思想,目前没有准确的表述,且具体内容也不统一。我们认为,现代会计教育思想,应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管理要求的,符合现代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要求的。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后认为,当前会计本科教育应当树立“培养特色凸显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思想。

(一)培养特色鲜明的会计人才

1.会计“二重性”

关于会计的属性问题,国内学者主要有三种观点:会计具鲜明阶级性;会计是一项技术学科;会计具有二重性,即既与生产力相关,具有技术性,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具有阶级性。多数学者赞成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断完善。

会计的阶级性决定了会计实践要为统治阶级服务。我们培养的是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会计特点,遵守党和国家的会计法规、政策、制度。可见,社会主义会计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阶级。

2.思想品德教育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政治要求。

(1)政治思想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会计学专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各类会计人才,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都从事企业的会计工作,这项工作的终端是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有关信息。在市场经济中,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体现为: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抑制决策风险,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性流动和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应适应这一要求,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社会及会计职业的要求。

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会计教育是培养未来的会计工作者。会计工作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对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社会和谐、安定。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政治思想品德。

(2)职业道德教育。会计工作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牵头,以及企业自行组织等形式,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使会计人员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自觉参与企业管理和强化服务,作为复合型人才的会计人员的整体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所以,作为在校学习的准会计人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满足会计职业的要求。

3.职业教育

会计是一项职业性鲜明的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职业教育。会计学本科教育应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实用性、可塑性强,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知识型劳动者”的起点上,应当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培养动手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在会计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基本会计理论教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会计实践业务的传授,以保证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应对基本的、日常的会计工作需要。

4.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会计学本科教育,各高校应突出特色。西华大学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创立的“厚基础+显特色+重个性”培养模式基础上,根据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血缘”关系,注重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体现出与其他兄弟院校不同的特点,培养“有技术、懂管理、会核算、善经营、强操作”的复合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我们作为有工科背景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对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定位并实践为:“工学背景、凸显实践、服务地方”。它们的关系是:“工学背景”是基础,“凸显实践”是手段,最后达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从事科研咨询服务为目的——“服务地方”。

①工学背景。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必要工业技术,灵活运用计算机、数学知识。

②管理学科基础。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③会计学能力。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会计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的理论、方法、技能;突出会计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实施“工业技术实习、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实习、课程实习、系统仿真模拟实验、毕业顶岗实习”的全方位实践。其中,会计实验有:手工模拟实验、电算化模拟实验、证券投资实验、审计实验(章道云,2008)。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

1.会计教育是“通识”教育

关于高等会计教育应培养什么类型人才问题,理论界有“专才”与“通才”之争。持“专才”观点者认为,高等会计教育应是会计“专才”教育。理由有三:一是会计是实用性学科,操作性强,会计本身决定其专业教育方向必须是深专的;二是因教学时间所限不可能在“专”的基础上再“宽”;三是学生经过高考精挑细选出来的,原本就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只要加以专业训练便可成为合格的现代会计人才。

持“通才”观点者认为,高等会计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大众化教育下,高等教育对象虽是经过高考“筛选”出来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学教育主要还是应试教育,文理分科现象依然存在,“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问题仍相当严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要求考文科的会计专业学生有较好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中等教育知识,恐怕一时还达不到要求。在会计实务中,往往要求从业人员了解单位业务性质、产品构造等一般知识与技能,以便有效地进行会计控制。由此可见,现阶段的高等会计教育,必须树立通识教育思想。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除了专业之外还要承担许多社会角色,如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等。作为公民,他对国家、社会的某些基本原则要有一种共同的认识,他要了解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自己的境遇和利益是如何维系于他人的境遇和利益,学会尊重他人与关心他人等,这些都是专业教育所不能完全给予的,而却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

其次,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会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控制等)工作,要求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再次,通识教育的目的还在于给予学生某几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在人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会经常不断地用到某几种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不论学生从事何种工作,或选择某种生活,都是最有用的。

最后,通识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大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情趣”,简单讲是“情感”和“意趣”,它在人的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正如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所说,在每一个创造领域中,品味加上学力、性情和机缘,决定了风格的高低,也决定了贡献的大小。我们认为如果在物理学中是这样,那么在会计学中也应如此。

2.会计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

如今会计学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的融合越来越明显,专业界限更加模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的会计工作将会消失,会计不再做“会计”,会计专业也变得不专业,社会需要“通才”。这给我们的会计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目前各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日趋一致,那就是着重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

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许多行业和单位都受到了空前重视的现实问题,在会计界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竞争不断的加剧,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的“簿记式”会计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而迫切要求将会计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和运作。

众所周知,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他们的职权、地位、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精通会计、税务、审计、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还需具有全局观念、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市场有敏感的洞察力,要有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真正当好企业尤其是大型集团公司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为此,财政部从2005年开始直接组织高层次会计人才培训,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领军人才,发挥会计人才在强化会计职能、宜传会计政策、组织继续教育、研究实务问题等方面的组织推动和辐射作用。无疑,这是促进我国会计队伍整体质量全面、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举措。

但我国的“会计”是一个拥有数以万计的庞大队伍,单靠财政部的培训难以实现会计人员“复合化”,必须采取双管齐下: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企业(公司)改造复合型会计人员。

3.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

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德才兼备,善做事、会做人,不但业务能力强而且品行要好;二是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要融合多学科、多专业。根据多年来对走出校园后的学生的调查情况表明,有所做出成就的人并非是考试得分最高者,而是综合能力强的人。

那么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呢?首先,要改变观念,要“开门”办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放手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掌握生存规则,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其次,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再次,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是老师讲学生背,学生记忆力好,能背书,也许考试能得高分,但其实践能力往往很差。

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明确复合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以便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和教学过程组织中予以充分考虑。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合格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除具备过硬专业能力外,还应当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独立学习能力。继跨国公司出现之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所依赖的文化背景、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系统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使企业有效运作,对于处在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要进行知识的适时更新,是否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就成为会计人员成功的必备条件。这种学习能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力,二是综合知识的博览学习能力。若把前者叫专业水平,则后者可称为复合能力。例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基本业务知识,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政策,还必须掌握国际贸易、财政金融、信息处理等相关知识,不断学习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知识,了解其他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只有这样,会计人员在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战略投资决策、长远规划等方面才能出谋划策,尽职尽责。

(2)创新能力。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初期,严格的会计制度把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处理方法、选择和判断空间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一般会计人员只要按规定处理业务、编制报表,就基本能够履行会计职能、完成会计任务,这也因此养成了很多会计人员依葫芦画飘的习惯。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规范变得灵活起来,选择空间增大,很多会计人员就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所以,具备创新能力,对于现代会计人员来讲必不可少。具体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会计核算方法创新和会计管理思想创新。前者如会计人员应积极思考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如何将“人力资源”纳入函数分析,研究报表应当披露哪些非数量化、非货币化的信息等。会计管理思想创新,即会计人员在筹资理财、内部控制、责任成本、项目决策等方面,应为企业提供建设性、可操作性的信息与建议,比如在项目管理中,成本费用及未来收益如何科学合理确认计量等等。

(3)现代信息加工、整理及分析能力。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学中的应用,使会计处理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不但结束了数百年来既定的手工账务处理历史,实现了无纸化的记账、算账、报账,而且还逐步替代人工完进行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从而实现了会计核算手段的革命,即“手工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核算→网络会计核算”的变迁。作为财会人员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网络会计时代对会计人员信息加工、整理、分析技术能力有特殊要求,学习、钻研计算机知识,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掌握现代信息加工、整理、分析技术,是增强自身的岗位竞争能力和服务于企业的需要,并且有利于加快企业会计网络化的发展进程。

(4)风险意识。在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下,必然会给企业经营带许许多多风险,诸如股市变动、股份调整、汇率变化、利率变动、材料价格变动、产品需求变动等风险。有风险就需求有风险规避措施,这要求财会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树立风险意识,合理、充分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各种金融工具,有效防范、规避风险。会计具有反映和控制两大基本职能,相应会计人员应具有两大基本:一是进行会计核算——日常在做好记账、算账基础上,定期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充分披露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的信息;二是实施会计管理——通过成本控制、风险控制、资本预算、业绩考核、战略管理、营运资本管理、跨国投资决策、跨国营运资本管理等一系列方法,来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和风险规避,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可以这样说,对企业经营发展与效益风险的重视、确认、控制、规避是现代会计人员不可缺少的素质,也将是未来会计发展必将显现的一种职能,甚至将比人们已认识的反映、监督、控制、分析、预测、决策职能更重要。

(5)诚实守信品格。在信息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展现成为可能和必要,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等)可上网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任何单位的会计信息都要经得起公众监督,信息真实可靠成为焦点。然而,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这既是目前也是未来非常棘手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很多专家、学者从法律环境、宏观管理体制、市场经济架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多方面探寻良策,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要解决这一顽症,除对企业经营者、所有者采取相关治理措施外,必须要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会计人员以职业道德为准则,鼓励、引导其以社会认可、统一的价值判断为标准来处理业务,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会计人员要以诚实守信的品格作为自身行为的定位器和总开关,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

如果说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是高等学校职责和任务,那么改造复合型会计人员就是企业(公司)、事业、机关团体单位的义务,必须抓好两项工作:

第一,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和会计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有效手段。为保证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应以行业协会牵头为主,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作为企业,则应积极鼓励或组织其会计人员通过自学、脱产外出培训或内部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应仅仅包括专业知识,而应围绕前述能力和素质来展开。

第二,鼓励复合型会计人才脱颖而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仅靠外部力量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调动会计人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不断钻研、自学成才。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企业应制定相关政策或制度,对卓有建树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给予表彰和必要的奖励。鼓励政策、制度或措施应根据不同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订。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

1.凸显实践教学

从近年会计人才就业市场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技能强、上岗适应能力快的毕业生,但现实的会计学专业毕业是专业知识把握水平差,尤其是对会计实务的动手能力较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应将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会计教育目标之一。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

会计实践教学包括练习、实验、实训、实习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习环节为补充,以校内外科研环节为力度,以手工和电算化两种形式为手段,形成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体系。从教学管理层面上讲,当前各高校真正落实会计实验,是实验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可以说,会计实验在整个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

(1)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处理实际问题技能的学科。学生仅是通过学习教材的专业理论知识,很难全面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通过会计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与思维。所以,会计实验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

(2)会计实验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全面、迅速结合的有效方法。现阶段,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强调“务实”,一旦被招聘就要求立即上岗工作。因此,开设会计实验课,通过模拟、仿真财务科资料学习操作,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

(3)会计实验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传统考试一般是以理论与理论化的实务为主,且考试的试题对那些实践性、主观性较强的内容往往回避,而恰恰这些回避的内容才是实际当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太适合于考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应把会计实验作为考核会计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4)会计实验有助于毕业生就业。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各级政府要务。毕业生就业率,既反映各级政府的工作绩效,同时也反映学校教育实绩。会计教育是个大产业,生源连年暴满,但仍然存在毕业就业困难,其原因众多,其中之一是会计教育理论轻实践,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所以,会计教育必须要重视会计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会计实验的“实战演习”与“强化训练”,成为一个有经历、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潜在会计职业者。

2.技能教育

会计技能包括会计专业技能和会计职业技能。

(1)会计专业技能。是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一般由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组成。

①知识结构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管理学知识、会计学知识、金融证券知识、统计学知识、审计学知识、法律知识等。

②能力结构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会计业务核算能力、税务业务处理能力、资本运营管理能力、统计调查分析能力、审计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等。

③素质结构。会计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务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

会计专业技能是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之一,属于会计能力教育范畴。

(2)会计职业技能。是指从事会计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技术和能力要求。会计职业技能包括:会计理论水平、会计实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自动更新知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职业经验等。从完成会计管理工作要求来看,会计职业技能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二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不断丰富,会计工作也变得日趋复杂。会计人员不仅要面对企业经营中不断涌现的新的经济事项,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专业判断,并对该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且还要向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

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得以存在的前提。对在校学生而言,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完成。

在校学生应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因为,会计学本科教育不是培养现实会计职业者(这是职业培训机构的任务,属于继续教育范畴),而是培养潜在会计职业者。

注:

[1]沈绍辉.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J].教育与现代化.2001.1

[2]姚启和.转变教育思想与深化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7.3

[3]安文铸.教育思想何其多[J].中小学管理.1996.5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1卷)

[5]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6]陈桂生.略论中国的教育思想现象——兼论毛泽东教育思想[J].上海教育科研.1993.6

[7]张以宽.论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会计教育[J].财会月刊.2005.12

[8]刘洪迅,吕效霞.会计思想与会计教育[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8.3

[9]王锴.终身教育思想与“基础会计”教学[J].四川会计.2001.11

[10]陈艳.会计教育与“四学”研究[J].现代会计.2008.2

[11]林钟高.21世纪会计本科教育思想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7.4

[12]王建刚,王晓梅.现代会计人才培养应树立通识教育思想[J].安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3]冯召军.浅议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J].河北企业.2007.1

[14]章道云.工学背景、凸显实践、服务地方[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邮编:610039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文系西华大学重点学科“会计学”建设项目资助(XZD0909-09-1)。

[4]张庆,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J],小学语文教师,2004.11

[5]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作者单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邮编:337055

(责任编辑王学)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初等教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编号:JXJG-09-23-1)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