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宝清县852农场医院15562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在一段时间内入住我院进行检查的200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误差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于采血误差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检验方法、采血部位差异、抗凝血迹、放置时间等,本组在室温及冰箱保存两种环境下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医师应当对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有关因素全面掌握,在患者检验期间加强质量控制,从而最大限度防止人为因素造成检验误差的出现。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检验质量
目前,临床最经常运用的检测方式就是血常规检验。对于血常规检验内容,主要分析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以及有关数据的计数,并测定血红蛋白[1]。因此,血常规检验不仅在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能为其他相关疾病的识别和诊断提供科学的根据。近几年,我国医疗技术和设备不断发展应用,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检查结果的精确性将对疾病诊断乃至医疗服务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为此,本院选取2011~2013年收治的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误差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探讨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2013年收治的20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在以上患者知情并且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研究需要对血液标本进行了采集。血液采集之后,患者仍然根据疾病需要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同时在患者的临床病例中计入相应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并且对照分析血常规检验与实际的疾病状况。
1.2方法对200例患者实施血液采集处理,血液常规检验中选用EDTA-K3的抗凝剂。依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对不同时期实行的采血取样工作进行分析,尤其是其对患者生理造成的具体影响。选择型号为SYSMEXXE-2100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以上200份血液标本实施集中检验的处理,并将检验结果对照患者的实际病症结果,对于不同检验人员和各种检测条件的操作环境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由于在影响血常规结果上存在较多的因素,如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因此,设计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手段方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比较分析血液常规检验结果与患者病历后,发现有4例患者存在着显著误差,占比2%,还有10例患者存在较小的误差。通过存在误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分析,发现检验方法、采血部位差异、抗凝血迹、放置时间等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在出现误差的血液标本中,60%的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超过了4h。对于不同环境下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发现在室温保存下,红细胞计数为(4.9±1.3)×1012/L,白细胞计数为(5.2±1.3)×109/L,血小板计数为(185.3±31.2)×109/L,血红蛋白测定为(137.0±28.3)g/L;而在冰箱保存在,红细胞计数为(4.5±1.1)×1012/L,白细胞计数为(5.1±1.3)×109/L,血小板计数为(182.7±28.6)×109/L,血红蛋白测定为(129.5±26.7)g/L。两种环境下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机体新陈代谢中,血液是营养物质上重要的供应媒介。同时,血液流通有助于机体各个器官组织代谢废物的清除,通过对细胞生产的激素和活性物质的运输,从而实现对组织器官功能进行调节的目标。目前,血常规检验依旧是临床检查中最基础也是使用最多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不仅能对身体大多数疾病的早期迹象及时发现,还可以为血液疾病的鉴别和诊断提供重要根据,并且对身体骨髓的造血功能予以客观准确的反映[2]。在目前的血常规检查中,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结合本次研究,对于样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测定血红蛋白等项目上,冰箱保存和室温保存不会对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对此,主要是由于血液采集中一般会加入溶血剂,该物质对于血液中白细胞膜的溶解起到促进作用,造成血液中进一步溢出了绝大多数的胞质,并明显减轻了细胞体积,最后只会存在核以及颗粒。因此在保存血液样本的工作中,不管是用冰箱保存还是放置在室温中,如果核及颗粒不发生显著变化,不会对缩小后的血液细胞体积造成直接影响。不过,在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这三类标准中,即使是非常细小的变化也会对最终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研究表明,导致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原因相对较多:①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状态以及采集血液的时间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比如剧烈运动后的患者,其血液由于发生浓缩而会影响到检验结果[3]。再比如孕妇,由于妊娠反应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白细胞数量。②试剂因素。采集好血液后需要实施抗凝处理,但是抗凝剂的添加比例也会影响到最终的检验结果。③人为因素。研究发现血液采样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比如采血动作相对较慢,使用了错误的注入顺序等都有可能造成血液在空针中发生凝固,从而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放置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到检验结果的精确性。血液标本放置的时间越长,其误差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4]。所以应当在血液采集后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验,从而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综上所述,检验医师应当对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有关因素全面掌握,在患者检验期间加强质量控制,不仅要熟悉血液分析仪的操作流程,更要严格执行相应的规范,从而最大限度防止人为因素造成检验误差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陈振茂.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以提高检验质量.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1):214-215.
[2]何昭霞,李灵,陈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河北医学,2012,18(10):1504-1506.
[3]徐凤华.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及研究.中国卫生产业,2014(19):160-161.
[4]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当代医学,2010,16(2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