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150026)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2-0328-02
【摘要】总结60例高龄结、直肠癌病人并存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针对高龄结、直肠癌病人并存疾病术前、术中、术后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obliterans)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以中、小动脉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和动脉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引起患肢远侧段缺血性病变。病人大多为男性,好发于青壮年,绝大多数有吸烟史,常伴有患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和雷诺综合征。临床表现视血管受累、病变程度、局部缺血情况以及侧支循环是否建立而定。常见症状为疼痛、肢体发凉、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溃疡和坏疽。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病情才逐步加重。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发凉和感觉异常(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皮肤色泽改变、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营养障碍性病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坏疽或溃疡。
【手术治疗】
目的是增加肢体血供和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
1.动脉重建术有两种方法:旁路转流术,适用于主干动脉闭塞,但在闭塞动脉的近侧和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通道者;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动脉阻塞者。
2.静脉动脉化手术在下肢建立人为的动-静脉瘘,通过静脉逆向灌注,向远端肢体提供动脉血。适用于动脉广泛闭塞并且无流出道者,因疗效欠佳,应用渐少。
3.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对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搭桥,或者由于年老体弱和伴发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搭桥的病人。
4.截肢术肢体远端已坏死、界限明确者,需作截肢(指、趾)术。
5.其他如腰交感神经切除术,近期效果尚满意,但远期疗效不理想;游离血管蒂大网膜移植术,近10年来很少见文献报道。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组织缺血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鼓励安慰病人,调动其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戒烟在该病的治疗中,戒烟是所有治疗方法的基础,因此,应向病人详细讲述吸烟的危害性,告知病人绝对禁烟。
3.疼痛护理运动疗法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减轻疼痛有一定的疗效。疼痛剧烈时,可酌情暂时使用适当的镇痛剂,但应当避免药物成瘾。同时给予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
4.功能锻炼指导病人进行Buerger运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鼓励病人步行锻炼,以疼痛的出现作为活动量的指标。有以下情况时不宜运动:腿部发生溃疡及坏死时,运动将增加组织耗氧;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时,运动可致血栓脱落造成栓塞。
5.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术后平置患肢,血管重建术后卧床制动1周,动脉血管重建术后卧床制动2周,自体血管移植者若愈合较好,卧床制动时间可适当缩短。
3.病情观察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生命体征情况;观察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血管通畅度。观察病人伤口情况,若发现伤口有红、肿现象,应及早处理,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功能锻炼卧床制动病人,应鼓励其在床上作足背伸屈活动,以利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
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由于手术方式的不同,其术后并发症也各有不同的表现。
(1)动脉重建术及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后,若动脉重建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皮肤颜色发紫、皮温降低,应考虑重建部位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继发性血栓形成,应报告医师,协助处理或做好再次手术准备工作。
(2)静脉动脉化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静脉回流障碍。在分期或一期下肢深组低位术后,由于有胫前、大隐、小隐静脉和膝关节静脉网的存在,静脉回流多无严重障碍,部分病人小腿可有轻度肿胀,多能在短期内消失。下肢深组高位手术的病人可有严重的静脉回流障碍,因为大隐静脉和股深静脉远不能代替股浅静脉的功能,甚至有发生缺血性坏死的趋势。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色泽、及大隐静脉搏动情况。指导病人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术后遵医嘱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3)截肢术后的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参考文献
[1]汪静,吴言涛.高血压病人腹部手术531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80-282.
[2]顾沛.外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