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东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治疗的11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替普瑞酮,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疗程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EGFR水平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胃黏膜修复能力,快速缓解疗程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雷贝拉唑;替普瑞酮;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171-02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其饮食习惯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慢性胃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是临床上消化内科多见的疾病。慢性胃炎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具有反复发作、较难根治等特点,且男性人群发病率高于女性。大部分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所以有效控制感染Hp,并增强胃黏膜保护能力对于治疗慢性胃炎意义重大[1]。临床中常规应用胃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单一药物的疗效不甚理想,所以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选择116例慢性胃炎患者,观察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治疗的11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8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0.59±3.21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病程:1.47±0.35年;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0.64±3.25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病程:1.49±0.37年。入选标准:(1)治疗两周前未服用抗生素、铋剂等影响研究结果的相关药物者;(2)妊娠、哺乳期妇女;(3)同意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伴有心肝肾等主要脏器病变者;(2)伴有凝血障碍者;(3)伴有其它消化系统疾病者。两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幽门螺旋杆菌(Hp)三联治疗方案,药物用法用量:(1)奥硝唑:500mg/次,2次/d;(2)阿莫西林:1.0g/次,2次/d;(3)左氧氟沙星:200mg/次,2次/d;(4)呋喃唑酮100mg/次,2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普瑞酮(生产单位:卫材(中国)药业;批准文号:H20093656),50m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雷贝拉唑(生产单位:海南中化联合制药;批准文号:H20110160)进行治疗,20mg/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两周。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注意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评判标准
(1)总有效率:显效:反酸、腹痛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无异常;有效:反酸、腹痛等症状、胃黏膜及其炎性反应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等无显著改变甚至恶化;(2)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3)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分析
治疗后,观察组34例显效,20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28例显效,1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EGFR水平分析
观察组EGFR水平为(13.86±1.95)%;对照组分别为(21.04±2.29)%;两组EGF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观察组出现1例腹胀;对照组出现1例便秘。上述症状停药后可自行改善。
3.讨论
如今,人们对慢性胃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清晰,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与免疫力、食物以及感染等因素具有重要的关系。若无明显症状,临床中较多使用饮食以及健康教育干预治疗慢性胃炎;但若临床症状显著,则应立及时服用药物进行治疗。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治疗慢性胃炎的特效药物,临床医师较多采用根除Hp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该手段可有效改善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科学合理选择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所选药物不当或者单一用药,不仅会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引起胃炎复发,同时也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2]。
目前,临床中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原则为:根除Hp,促进胃黏膜的重生修复以及缓解炎症反应。近年来,雷贝拉唑、替普瑞酮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慢性胃炎。雷贝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H+-K+-ATP酶活性,且可降低胃酸的形成,提高胃酸PH水平,进而避免了胃黏膜进一步受损,改善了胃黏膜的保护能力,最终达到治疗该类疾病的目的[3]。替普瑞酮属于萜类化合物,有利于胃黏膜上皮的快速形成,并可加快重碳酸盐等物质的产生,进而有效改善了胃黏膜防御能力,促进胃黏膜的快速修复。另外替普瑞酮还可以增强胃黏膜增生区域细胞的分裂增殖,有利于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所以具有一定的抗溃疡功效[4]。有关研究资料发现[5],替普瑞酮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药物联合组,提示联合疗效优于单用效果。笔者认为原因如下:替普瑞酮不仅能够修复胃黏膜,增强其黏膜防御能力,同时还可控制炎症侵润,与雷贝拉唑联合具有良好的协同效果。胃黏膜EGFR水平与溃疡愈合质量呈正相关性,即EGFR水平越高,提示胃黏膜组织重建、修复作用越好。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EGFR水平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药物不仅联合应用效果良好,同时可降低炎症介质的产生,有力地保护了胃黏膜。综上所述,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胃黏膜修复能力,快速缓解疗程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岩枫,吴萍.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3):126-127.
[2]杜慎才.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10):120-121.
[3]秦旭.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76):61-62.
[4]陈强.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5,5(33):79-80.
[5]姚爱红.雷贝拉唑联用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