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市生态文化绿地的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浅论城市生态文化绿地的建设

李林

柳州园林规划建筑设计院广西柳州545001

一、建设生态文化绿地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在日常活动中对自然生态与人居和谐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提高。过去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漠视所造成的恶果已成为制约国家长足发展的主因,因此如今社会各界对城市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再是单纯的追求表面的金融数字,而是向注重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并存的局面转变。人类社会发展是趋势,自然和谐则是根本。而城市绿地建设一直是城市生态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城市绿地所体现的内容也是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一段时期的文化特点。正是在这一系列因素促动下,各类生态文化绿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而言,绿地是载体,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

生态技术从广义上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的一切手段和方法,与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概念比较,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对于城市绿地的生态性而言,主要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式建设良好生态循环系统,降低能耗,实现自然界能量自由迁徙,提高绿地生态性。这其中包括了植物学、工程学、海绵城市技术等各专业学科的结合。

文化性是指绿地所表现的主题与所处城市或者地段的某些特点相呼应,如:历史、经济、人文、地理等方面产生共鸣,从整体格局到局部小品都应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设计,从而保证项目在风格上与所在地域具有统一性。小品形式上需视周边景观风格确定抽象或具象,通俗易懂为首要原则,雅俗共赏为最佳效果,使观赏者容易产生共鸣。以下笔者就曾设计的一个街头绿地案例简要论述生态文化绿地建设的设计心得。

二、项目概况

该项目地处广西省柳州市,该市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盛行偏南风,高温、高湿、多雨,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光、温、水气候资源丰富。该市灾害主要有:春季低温阴雨和干旱,夏季的暴雨洪涝和雷雨大风,秋季寒露风和秋旱,以及冬季的寒潮霜冻害。

项目位于市区临江地段,周边有商业中心、政务中心及居住区,特别是项目南侧为城区标志性的商业建筑—双鱼汇,该建筑由两座鱼样造型单体构成,立于江边造型靓丽,特点鲜明,项目西侧是该市星级沿江景观带,本项目也是沿江景观带重要节点。该项目整个场地呈南北向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公顷,东南西三侧与城市道路相接。场地原为城市荒地,地势平坦,仅在西侧与相邻城市道路有约2米的垂直高差。未有需保留的构筑物以及植物。

由于南侧为双鱼建筑,整个方案设计灵感来自于鱼在水中吐气泡的情景,在场地布局中以圆形为主要构图元素,通过大小不同圆形组合,与双鱼建筑相结合表现“活鱼吐泡”的设计主题,并按照使用目的以及场地特点由南向北设置三大功能区:生态广场区、生态绿地区以及生态管理区。

生态广场区位于场地南部,该区域与地标式建筑相近,主要是以透水混凝土为铺地的活动广场,通过不同尺度的圆形划分场地,并结合孤植大树形成舒朗的景观空间,为游人提供足够活动场地,与双鱼汇外部广场空间上相呼应。该区在东、南、西三面结合外部道路设置出入口。出入口以及主要活动广场布局均采用圆形,其中主入口位于东南侧,圆形广场中心设计一个抽象的鲸鱼造型入口标志,标志外形与双鱼建筑外形相似,鱼头区域大部分镂空,形成镜框对身后绿地景观起到框景作用,同时也与双鱼汇标志性外形形成呼应。入口广场铺装采用横向纹路,以打破圆形呆板乏味的缺点。在广场东侧横向放置三块40cm高长条石,条石五面均采用不同肌理,寓意该市多山的地貌特点同时也兼具休息坐凳功能。

西侧入口广场则结合场地原有两米高差设置了隐蔽式公厕以及无障碍通道,公厕、广场以及通道同样融入圆形之内,在保证功能健全的同时也使得设计更加简洁紧凑。在中心区域设计一处小型戏水池,池中设计了三组鲤鱼小品雕塑作为景观焦点,水池雨季可以收集雨水,缓解场地内洪涝压力,日常节日可供游人嬉水游玩之用。水池与主入口之间设计小块绿地形成障景效果,提升景观层次。该区域西侧设计三个张拉膜建筑小品,小品造型为荷叶,借喻鱼在荷叶下畅游的场景。

生态绿化区位于场地中部,主要以绿化种植为主,种植风格采用自然群落式,通过上中下多层种植,采用层层叠进的手法营造优良植物景观的同时打造出较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另外,为进一步丰富景观趣味满足场地排水需求,在绿地中设计有微地形,并与植物景观结合设置小型停留空间。在紧邻城市干道一侧次入口附近设计一座圆形的避雨建筑,满足行人临时休息避雨需要。

生态管理区位于场地最北侧,主要设置一座生态管理建筑以及配套设施,这一区域也起到隔离项目用地与北侧小区的作用,避免园内活动干扰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三、案例分析

该案例在生态性的建设上首先使用了海绵城市技术,主要体现在场地大面积的硬质广场以及游步道均采用透水混凝土技术,并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组合出迎合设计主题的气泡图案。透水混凝土具有透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流失的地下水并保证土壤层的透气性,保证自然界能量顺畅的转换,夏季也可有效降低地面热辐射提高活动人群的舒适度。其次,在绿化建设上提倡群落式种植,前期投入相对较高,但通过精心养护植物恢复以后将形成小范围的生态系统,极大的减少后期养护的相关投入。最后是对屋面采用生态绿化手段,主要是对公厕以及管理房屋面进行绿化种植,一方面可软化建筑外轮廓,增加场地绿量;另一方面将有效较低屋内温度,提高夏季室内活动的舒适度。

在文化内容上,项目定位于沿江景观带一个节点,同时结合南侧标志性建筑自身寓意,打造鱼、水文化主题,赋予项目不同品质的内涵。无论前期规划还是后期设计,突出鱼游于水的设计理念,并以此发散设计多组景观小品,而入口标志景墙采用鱼型为造型,以直白的方式体现场地与周边文化的统一性。而园内其中一组张拉膜休息亭,采用了荷叶做为造型,放置其中象征鱼在荷叶下畅游,则是采用联想的手法,为游人提供别样的游赏体验。

四、结语

该项目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从目前各方面观察来看,项目初步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即具有作为沿江景观带核心节点活动绿地的功能,也能在文化主题上与周边氛围取得协调统一。随着园内植物不断恢复完善,今后将会呈现一个郁郁葱葱的城市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