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讲究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刘晓君

刘晓君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白仓镇千秋中学,湖南邵阳县422114)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是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新课程改革推广以来,对话教学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明显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低效状态:对话内容简单肤浅,对话范围过于狭窄,对话主体不甚明了。要提高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文本,巧妙设置话题,注重平等对话。

关键词:对话;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是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灵活地运用对话教学,能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推动学生探究学习,激励学生积极创新,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然而,新课程改革推行多年以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常态的对话教学,仍然明显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低效状态,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话内容简单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学校,对话教学的形式化、简单化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少教师把对话教学仅仅理解为“对了话”,只追求对话的形式与过程,而不讲求实际的教学效率。不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设置一连串十分简单肤浅的话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个人物?他们是谁?那些段落写了他们的事情?你能把这些段落找出来吗?诸如此类,简单繁琐,既无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又无美感,难以让学生产生审美情趣。有些老师,甚至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会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回答时往往无需动脑筋就能脱口而出。如此对话教学,看上去课堂气氛热热烈烈,师生互动如行云流水,而实际上,学生却是有口无心,思维停留在浅层次上,对课文并无独特理解,对情感亦无深刻体会,对话教学形同虚设,何效率之有?

二是对话范围狭窄化。

不少老师在组织对话教学时,忽视了对话教学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意“一对一”的对话,常常点一两个成绩好的学生发发言了事,对全体学生而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当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对话。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文本是载体,没有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独到的参透,没有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定把握,没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对话教学只会是无效的延续劳动,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对话主体模糊化。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当在平等、民主条件下,在和谐、轻松的气氛里进行。然而不少教师习惯了平日里师道尊严的教学态度,放不下架子,改不了心态,时时事事以师自居,在学生面前唯我独尊。在对话过程中,既期盼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又紧握着话语权不放,结果还是教师唱主角,自己成了对话教学的主体。我们常常在课堂上听到一些武断或偏执的结论:你的观点是对的;XX同学的说法不正确;不要瞎拓展了;这里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别争了,我看就这样吧!等等。在老师的话语霸权遏制下,学生没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不敢自由畅想,说话战战兢兢,畏首畏尾。师生心态各异,又如何能生成真实自信、充满活力的课堂对话呢?

语文学科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人文学科,需要经过感悟、体验、理解以及困惑的心灵渗透和挣扎的过程,才能归宿到审美与创新。要提高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效率,我以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深入理解文本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总关情。文本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语言文字蕴含着思想内涵,承载着价值取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文本放在首位,深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思想和价值取向,然后根据文本主题,利用文本情境,合理阐发渗透,有效地组织对话教学。应为只有学生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才能形成审美体验,才能让文本在心灵深处烙下印迹。

例如,教学《勇气》一文时,就可引导学生展开对话:“课文中,勇气表现在哪些人物身上?哪一种勇气更值得赞扬?”让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内容去寻找根据来证明自己的看法。于是,学生表达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诸如:美国伞兵身处险境而临危不惧,勇气可嘉;美国伞兵被捉后再次逃生,走投无路时又折回小屋,勇气令人佩服;法国妇女为救美国伞兵而死了丈夫,竟然再次救他,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呢!……然后教师参与对话,抓住“一刹那间”、“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一眼”等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法国妇女渴望和平,为正义而战的勇气在一刹那间的展现,理解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选择救助美国士兵而放弃家庭幸福所占放出来的“人性美”。通过对话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到,美国伞兵无疑是可爱的,其勇气也令人佩服,但法国妇女的勇气更崇高、更伟大!

二、巧妙设置话题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话题设置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应注重开掘文本内涵,设置精当的话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感召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去体会领悟文本的蕴涵,强化学生的审美认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语文对话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在教学《美猴王》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在‘猴王’前面加个‘美’字”?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表述,再让学生互相讨论、对话,最后得出结论:美猴王的‘美’就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三个方面。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多地直接与文本对话,而且通过中心话题解读文本,使学生在对话中形成了美猴王兼具的神、猴、人三位一体的特殊艺术形象。

语文教学中的话题设置,首先要讲究科学性。既要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又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其次要讲究启发性。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之充分展开联想,从而有话可说。第三是讲究综合性。话题不仅要涉及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还要能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话题也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从而沟通课堂内外,引发学生的多元思考。第四是讲究趣味性。话题应贴近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能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使之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参与对话。

三、注重平等对话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平等和民主,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呈现原来的灌输与被灌输、训诫与被训诫的关系。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特别是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对话不是被迫的你问我答,而是心灵的沟通与呼应。曾经有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在教学秦牧《土地》一文时,文中有两句说:“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有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野马怎么还会有缰绳?”老师因为没有思想准备,一时语塞,支吾半天,最后很不耐烦地说:“如果少钻些牛角尖,你的学习成绩还会好些吧!”老师语带嘲讽,反唇相讥,结果让那位学生很难堪,学习兴趣全无了。因此,要提高语文对话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观念,营造平等宽松的对话氛围,正视和尊重各个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每一位学生的对话都要做出或肯定、或补充、或纠正、或期待、或包容的积极评价,切不可因为学生的对话内容不能正中下怀而心生傲慢与偏见。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深入理解了文本,精心设置好话题,彻底摆正了心态,才能实现语文对话的和谐生成,才能提高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