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课堂导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探析

魏坤虎

笪甘肃兰州市城关区二营学校魏坤虎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文科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是整个教学成果有无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探索,现就摸索出来的一点经验书写在此,以飨同行。

1课前指导,提出目标

课前指导是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合部分,而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也要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与要求,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

1.1导学工作。在正式授课之前,我会安排学生提前对新课程进行预习工作,坚持做到“三看”。一看教材学习内容,初步整理出教材的讲述思路,并尽可能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二看新旧知识之间有无关联,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三看有无知识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1.2导做工作。和其他学科相比,时代性与实践性较强是政治学科的特点之一。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既是政治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又是学生学好课堂知识的关键与前提所在。所以,在要求学生做好“三看”工作的基础上,老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自身先查阅相关课外读物,检索教学资料,并引导学生一起动手,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材料的收集、加工、分类、处理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更学会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使用时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2课堂培养、激活思维

好的课堂教学不在于内容上、题型上的面面俱到,而在于课堂形式、课堂结构上的无可挑剔,在于使所有学生都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2.1吸引学生逐渐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进而挖掘其学习潜能。有人说,课堂不是学生们的地狱,而应该是学生们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居高临下的讲姿或照本宣科的诵读,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真正有效的做法是:首先,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学”和“做”的基础上,老师鼓励学生走向讲台,踊跃发言,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宽松、探讨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讲解自己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已经把握到的整体思路和知识框架,初步分析出一节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及知识点所在,提醒其他学生在老师精讲的过程中预先注意。还可以讲解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简短的评判与筛选、推荐。其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争辩,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交流与体验,生生互动。自由的思想,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石攻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进而激起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涟漪。而有效的探讨与争辩,又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信息,一举而三得。

2.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而概念又比较抽象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活泼的奇闻轶事、引人入胜的寓言、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全新的发现、全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发创造意识。再次,要注意启用学生所掌握的材料,这既能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实践延伸。

2.3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设疑能力的培养,需要如下一个过程: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继而鼓励学生或要求提出问题。设疑时要考虑问题的答案尽量避免单一性,注重多样性,使学生对解决问题有可能提出新见解,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追究其“所以然”。即使设疑有误,教师也不要泼冷水,而是要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

2.4创设情景,发掘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中学学生,其智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正常人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创造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信念等。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很多,而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学信息,他比知识信息更深刻、直接、有效地作用与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能使学生热爱知识、乐于接受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地追求知识、创新知识,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3课后延伸、注重实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特征的主体性教育,学生是创新的主体。课后延伸、注重实践,就是在教师精心周密的安排下,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有开发性、探究性、社会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的各种实践性活动。带领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走入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调查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方法,将从调查中获得的具体个别性的认识,参照教材中的基本原理,通过演绎推导,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将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补充及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