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伟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56800
一、构建知识网络,理论联系实际
1.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
(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2.完善理论体系。
(1)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白痴病”?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说人是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
(2)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理论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诸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例如了解生态平衡理论的,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生物学各种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理论又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使人们认识的生物世界越来越接近真实。
二、注重生物教材中“客体性内容”的潜在功能
现行的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知识结构、新旧知识的衔接来看,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提高和创新。新编教材的每章均以插图引出,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课外读”、“小资料”等栏目。这些内容一般不作为教学要求,只供学生课外参考,相对于教材的正文,我们暂且将这部分内容称为“客体性内容”。然而仔细审视这些“客体性内容”,我们可从中发现它们有如下一些潜在功能:
每一章的开头均有一段配有说明的插图,它具有引入新课的功能,但不是简单、生硬的“开场白”,而是以它为知识背景或实际问题引入该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它为背景既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生物概念,又可带着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生物概念的过程,还可给学生说明生物概念是从我们生活中逐步抽象出来而存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的事实。
课本中还有一些“想一想”和“插图”具有一定的承接功能。如:植物的矿质营养中以“想一想:初中学过的N、P、K、B在植物生活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引入矿质营养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更进一步学习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最后总结出缺乏这些元素植物体会出现什么症状。这样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衔接初高中生物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内容,使生物思想方法充分得到渗透,使学生逐渐领会、理解甚至掌握其中的生物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客体性内容的承导功能。
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下三点是我从教师角度总结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点体会,请老师们指正。
1.教学中很多老师比较注重教学方法,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则更为重要。只有让学生学习上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不断学习的动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教学方法。
2.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耐心苦干的精神,不要一味地让学生陷入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中。这样更会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我们认识到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是认知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
3.教学中既要注重师生的合作,还要注重生生合作。教学相长,和学生共同研究问题,防止了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模仿和继承,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创新和发展。学生之间的协作,保证了集体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求异思维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求异思维性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引导,并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索。对于学生的质疑提问,教师绝不能厌烦,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学生是思路怪异、“钻牛角尖”,应懂得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具有创新意识是科学创造的必备素质。
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机制等问题,由于仍停留在假说和推测水平上,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不同于教材内容的观点。甚至可以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冲破教材内容的束缚,提出各种符合科学规律的假说和猜想,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另外,针对目前广泛流行的标准化试题(选择题),只要教学时间允许,就应在讲清了正确答案之后训练学生分析其余备选答案的错误原因;若时间不允许,也应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此种分析。这样做可使学生克服片面性、绝对化的思维弱点,增强学生辩证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因此,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有意留心、认真积累并加以综合归纳,寻找可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材料。学生听多了,用多了,逐渐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思维习惯,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