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学习是近年来各地各校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发现问题,从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在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讨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讨论学习中,学生参与该活动的兴趣极为重要。如何激发讨论的兴趣呢?其一,讨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差异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4—6人为佳)。讨论时,可采用语言交流,也可采用边讨论边记录的形式。其二,以生活入手,设问要有一定的“度”,即角度、难度、深度和跨度。设向过于简单或过于难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讨论兴趣,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遵循知识体系的“序”,切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其三,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直观教具易于让学生直接感知,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要科学地安排好讨论时间
讨论学习,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为此,稍不留意就会占用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有的教师在设计讨论时间时,由于讲授知识较多,只留有很短的时间给学生讨论便草草收场,最终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未能发表,“意犹未尽”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带着“怨气”不接受教师的讲解,自顾自地去了。
也有的教师为了让问题讨论更透彻,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致使教学任务未能按时完成。为此,教师在讨论时间的把握是要突出重点,知识性强的要多讨论,简单的、易理解的尽量少讨论,甚至不讨论或一句带过,掌握一定的速度和密度,做到科学合理。
三、组长牵头,全员行动
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讨论小组也就会分得多,老师在一堂课上就不可能全员参加,有时也要参与个别组进行讨论指导。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便趁此机会讲与学习无关的话,吃零食、玩东西、打闹等。为此,教师要极针对性地选拔、培养出若干个得力的组长来协助教师管理好讨论学习时的纪律。还要培养小组长鼓动、组织全组员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积极投入学习讨论,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牵头作用,真正使每位同学都“动”起来,手脑并用。
四、加强讨论中的调控
教师是整个数学活动的执行者、主导者,掌握着课堂的机构和学生的学习动向。课堂中学生讨论的效果如何,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的组织情况。做好讨论学习过程的调控,包括对学生讨论兴趣、讨论时间或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调控等都要灵活机智,毕竟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思维差异的少年儿童。因此,教师除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分析、调控能力。
总而言之,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是不拘一格、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多想办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