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1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张维云

敦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吉林敦化133700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指出:要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可以促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还有助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而中职学校课堂目前的现状,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如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

“满堂灌”式的教学,“鸦雀无声”的课堂,“口若悬河”的教师,这些在课改大趋势下,课堂模式变成了“翻转课堂”、“高效课堂”。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而是“教中学,学中学,乐中学”。学生的被支配地位被“主体”地位取代,师生间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生在自主、自信、宽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问:生活中往往有人说“像个林黛玉似的”,那么林黛玉有什么性格特点呢?文中描写林黛玉言谈举止的句子,体现了黛玉什么心理?问题二:大家看过电视剧《红楼梦》吗?邓婕扮演的王熙凤,同学们印象很深刻。她的性格在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虽然中职学生文学底子薄,但是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大大激发阅读热情,展开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王熙凤泼辣、刁钻、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等性格特点,学生都能归纳出来。

二、让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阅读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活力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师生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语文课堂生活。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可以确保探究过程有序地开展,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会方法,让他们在探究中有所收获。例如诗歌与戏剧教学,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诗歌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丰富的情感。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要了解戏剧冲突,把握戏剧的情节和语言,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如《窦娥冤》,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善良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口语交际《应聘》,通过案例阅读,活跃了课堂。让学生明白,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招聘中与人成功地进行口头交流,展示自己过硬的本领和素质,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的挑战。在应聘交流中,仅有诚实是不够的,还需要比较高超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

可趁势引导学生,了解应聘应注意的事项。在整个应聘过程中,要充满自信,落落大方,谦逊谨慎,不卑不亢,眼睛要注视对方。总之,应聘面试时,要给招聘单位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把握住每一个人生机遇。

三、在情境中阅读感悟

情境教学,如同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要结合语文读本不同篇目,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满怀愉悦积极主动地走近读本,去洞察社会的美与丑,感受生活的苦与乐,领略自然的秀美。例如《洛阳诗韵》一文,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洛阳的牡丹花会。问:华夏大地,作为都城的城市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文章标题“洛阳诗韵”什么意思?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如饥似渴,感受到洛阳“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觉得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韵味”,激发了学生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通过阅读,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宽容的精神。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用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文章的读写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教师的主导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积累了相当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动笔成文,在正确的引导下,让学生坚持读写实践,就会迅速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例如记叙文《只有你才能欣赏我》,写了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四次家长会,有详有略,表现了伟大而平凡的母爱。这篇文章既是记叙文写作的典范案例,又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要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无定法,古诗词、优美的现代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教学,都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薛丽敏杨春生《应用文写作》[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8。

[2]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