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摘要:目的分析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加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NF-α、IL-6、IL-8和CRP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时的抗病毒和消炎的效果显著,治疗周期较短,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药物。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利巴韦林;干扰素
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非化脓性的炎症,以发热、肿痛、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伴有咀嚼功能障碍和尿淀粉酶升高,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成年人。该病的感染性仅次于麻疹和水痘,每2~5年流行一次,发病高峰期为本年的5~7月、11月及次年1月,被我国列入丙类法定传染病,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公共问题[1]。笔者为了分析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效果,选取11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110例,均有发热、肿痛和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符合第7版《传染病学》中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2],并排除了已经有并发症的患者。
根据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6~32岁,平均年龄(12.92±3.15)岁;病程2~6天,平均病程(4.2±0.4)天。观察组中男性37例,女性18例;年龄6~33岁,平均年龄(12.93±3.17)岁;病程2~7天,平均病程(4.3±0.5)天。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好。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将5~7.5mg/kg的利巴韦林(浙江浙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40109)稀释成每1ml中含有1mg利巴韦林的溶液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2次/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5万~10万U/kg?d的干扰素(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20079)肌肉注射。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6)、白介素-8(IL-8)和C反应蛋白(CRP)]。
1.4统计学分析
以95%为可信区间,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腮腺炎病毒可经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于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中复制,之后进入血流,可侵及机体的各种腺组织、肝、肾、心脏等器官及神经系统,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睾丸炎等疾病,临床防治需坚持“五早”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和早治疗[3]。
干扰素是一种由体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高生物活性、多功能、可诱生性的蛋白多肽,可结合敏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对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和病毒的复制起到抑制作用,即使停药后还具有持续的免疫应答功能,是临床上抗病毒的一线药物[4]。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加用干扰素治疗后,退热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较显著。
适量的TNF-α可以保护机体,对病毒复制、病毒蛋白合成和病毒颗粒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TNF-α过量时会损伤机体,当机体感染腮腺炎病毒后[5],TNF-α的分泌会增加,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的IL-6和IL-8,对细胞因子间的级联反应起到了激活的作用,释放了大量的炎症细胞因子[6]。人发生细菌感染、非特异性疾病和创伤等情况时,机体内的CRP水平会明显升高,待情况改善后,CRP水平会显著下降,是急性感染的反映指标。陈晓静[7]等在研究中指出,干扰素对TNF-α、IL-6、IL-8和CRP水平具有调节作用。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加用干扰素治疗后,TNF-α、IL-6、IL-8和CRP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陈晓静的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上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时的抗病毒和消炎的效果显著,治疗周期较短,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药物。
参考文献:
[1]惠石生,陈立章,刘富强等.乘积季节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12):1042-1046.
[2]张凤芝.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肝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7(1):88-90.
[3]饶俊莉,郭晓华,刘照等.2011-2014年重庆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10):685-687,690.
[4]肖素芬,舒永水,张光荣等.干扰素辅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H1/TH2及IL-12水平影响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11):83-85.
[5]章银瓶,金轶.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痰热清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4,17(5):835-836,837.
[6]许维国,陈杰,于书云等.流行性腮腺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J].山东医药,2014,54(25):43-44.
[7]陈晓静,叶菁.阴道局部干扰素应用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进程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6):45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