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沈琴

沈琴

(苏州第六中学,江苏苏州215001)

摘要:在现行的3+2高考模式下,历史由于只看等级不看分数,本科要求是B等级,甚至有的院校只要C就可以上本科,学生上复习课没有积极性,课后更不会花时间去复习,又有的老师把高三历史复习课称之为炒冷饭,自己也提不起兴趣去多花时间备课,设计复习教案,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就提到了日程上来。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课;有效性;实效性;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6-0000-02

[案例介绍]

高三历史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复习高中阶段已学过的所有课程,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弱的情况,我实施了如下复习策略:首先给学生订了《世纪金榜》作为一轮复习资料,每节课课前先布置学生根据此资料中的“自主知识梳理”(以填空题的的形式梳理知识结构)先行预习要复习的内容,让学生熟悉教材;上课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探讨教材重难点问题,将考点落实到每节课所复习的内容上,帮助学生理解、归纳考点;最后选择一些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对一些特别重要的知识点,我采取了较为原始但实效很大的默写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起初两个月内,这个设计方法应该还是取得不错的成效的,课前的自主复习学生基本上都能认真的完成,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默写的正确率也较令人满意。可是,两个月后,不尽人意的地方开始渐露端倪,一些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的集中性开始下降,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开始增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主动性明显下降,上课时不爱思考,当堂反馈情况也很不理想。

一天我照旧是先给学生复习了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道题目: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请回答: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2.中国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这道题目应该算基础题,我把第一个小问题用投影打出来后,让学生思考了半分钟后以为能够很顺利的听到学生们说出“正确分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样的答案。可一分钟过去了,讲台下还是没什么动静,于是我只好单独请了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出来才解了围。接着我打出了第二个小问题,依旧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比第一个小问题还要简单,可讲台下依旧是静悄悄一片,没有办法,我只好再请一位学生单独回答。打出第三个问题后,我说:如果你们对自己的答案没有太大把握,可以翻翻书后再回答,结果,这一次更让我生气,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岿然不动。

终于,我爆发了积聚心中已久的怒火,责问道:“这道题目一点都不难,你们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书都不愿意翻,这么懒,这样下去你们怎么参加高考?”话音刚落,一个学生悄悄说到:“老师你干脆把现成答案报给我们不就得了,历史不就是背吗,我们天天几门功课都忙得累死了,你把答案发给我们,我们回家照着背就是了。”

我愣了一下,学生竟然对历史复习课持这样的态度,但我很快回过神来,对这个学生说:“你把高三的历史课当成了什么,如果只是一味死记答案,你们的能力怎么提高?”

可这话说完很久以后,我的心情都不能平静,接下来的好几天我的心情都比较沉重。我的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效益正在下降,不少学生的学习观也很不正确。原因在哪?经过反思及与同行的交流我得出:一方面确实一些学生由于能力的限制,不能适应高强度的高三学习从而产生厌学或学习被动的情况;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我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我专业性的程度还不够高,我的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案例分析]

那么我应该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避免低效教学呢?那么何为有效呢?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呢?首先我去查阅相关资料,最后我觉得只要做到这三点,就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学,即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生有具体进步,学生学会改变。那么具体的该怎么操作呢?如何做到“减负增效”呢?我摸索着,实践着。

一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创造能让学生情绪高涨的课堂

针对高三学生复习课情绪低落,没有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我对复习方式方法做了这样的调整:首先是改原来让学生课前先行复习为课堂上给学生8~10分钟阅读教材,完成复习资料中的“自主知识梳理”,减轻学生的负担;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做到一精再精,把重要的知识点以最简单的框架呈现给学生,改原先的先讲后练方式为边讲边练的方式,事实证明:边讲边练的课堂效果是显著的,这样还可以减轻学生疲劳和单调感;除了根据考纲还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设计习题,逐步题目由易到难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另外对于一些需要高度整合的历史事件我采用多媒体和白板教学。几节课下来,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把课堂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利用QQ群在课后和学生在网上进行讨论,或者把一些上课的资料上传到群的共享文件,这样课堂就延伸了。

二学生当小老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策略应追求五字原则:实、明、精、巧、活。

第一“实”:目标要实,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要素:①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程用三句话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定位: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②行为动词必须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③有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如复习课上,我经常用这一招,“10分钟内,记住以下历史知识”,并对表现优异者给予一定奖励,高三学生精神压力也很大,适当的人文关爱也是应该的。④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的表现程度应是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如在复习必修2《工业革命》一课时,要求学生至少写出工业革命中三位代表人物及其发明。”这一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状态)。

第二“明”:主体要明,据调查显示学生教别人记住率是95%,而目前此种采用率只有5%,因此教师要适时改变教学方式。复习课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包括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选择权等等。学生思考权的被剥夺,如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直接叫答。尊重学生思考权的做法应该是讲究候答策略。尤其是到了高三复习,提问有一定难度,此时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

第三“精”:内容要精(减、加并用),高三复习时学生本来学业就重,所以一定要做到精讲精练,高考考纲没有的一定要果断的删掉,但高考毕竟是综合能力的考核,所以一定要加三要素,即知识世界——和相关学科交融的,生活世界——和现实密切联系,和未来相关的心灵世界——和学生的兴趣、情感密切相关的。在枯燥的高三复习课上,仍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所向。

第四“巧”:设计要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组织教学,力求做到巧切入、巧分析、巧设计、巧安排,在“爱学、会学、学好”上动足脑筋,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比如在设计提问时,要学会巧设计,复习课设计的提问一定要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再稍加一点难度,但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太简单学生觉得小儿科能力得不到提高,提不起兴趣;太难学生不会,那么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无动于衷。教师通过“提问一回答一反馈”环节,要做到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掌握新知、培养能力,并对学习中存在的缺漏进行矫正补救,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和谐共鸣中有序推进,在教学相长中共同发展。

第五“活”:课堂要活,华师大的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课堂教学就不再是刻板的僵硬的模式,而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智慧的充满变化的教育艺术,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

根据叶圣陶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高三复习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与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因为本人所教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本人在分组时有意的根据成绩、学生能力等分成五组。在假期如周末、寒假等布置学生小组合作的调查作业;复习课时就让题目做的精彩的学生上台讲解,有时候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讲给学生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最近几年江苏高考有250个字左右史论结合的小论文,在高三复习时我经常会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小论文,分享他们的写作心得。这种教学效果往往比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好。有的学生看出自己与优秀学生的差距,往往课后也开始暗暗用功,这样也就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案例小结]

高三一整年的历史课都是复习、复习、再复习,是一种应试型的教学模式。对老师来说容易陷入“炒冷饭”的枯燥,对学生来说更易如此并会直接导致学生对复习的厌倦,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教学便成了低效、甚至无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大约是三大特征:用问题设置进行引领,用小组合作进行促进,用关注生活进行提升。因此,教师要精心备教材,更要精心备学生。应根据高三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变化的学习状况,灵活改变复习方式,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和单调感,让学生学得轻松一点,开心一点,积极一点。一定要将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无为态度,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持久的保持、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复习的效果,让学生顺利应对高考。

总之,由于江苏的高考模式,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觉得课堂就是我们的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向课堂要成绩,向课堂要效率,努力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